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书籍 >《原则》读后感

《原则》读后感

2021-05-18 23:28:42


各位书友大家好,最近拜读了Ray Dalio的著作《原则》,整理了读后感分享给大家!作者极度求真、极度透明的追求进化,把自己比喻成“忍者”一般的管理者,重视实践的力量,并坚信创意择优是最佳的决策方法。由于文化的差异,个人借鉴可能较公司借鉴容易些,附录中桥水为创意择优所用的工具和行为准则值得深入研究,“尝尝汤的味道”、“打开瓶塞”等管理细节可以直接借鉴读书中有感而发的详细记录如下

原文我现在分享这些原则的原因是,到了生命的这个阶段,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帮助他人取得成功,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成功。


读后感受:这是Ray Dalio在导言中的一段话,Ray Dalio不仅分享生活和工作的原则,甚至会分享投资的原则。把自己成功的壁垒公诸于世会让人费解,就像卡拉曼写《安全边际》把价值投资心得公开介绍的时候读者甚至朋友也不太理解。每个人能经历的人生境界大不相同,他人视为商业机密的内容,在已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Ray Dalio眼中或许是一种带有英雄情结的经验传授或恩惠回报毫无保留的分享或许是他急切迈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宣言书,为了让自己自由地生活、自由地老去

原文我一生犯了很多错误,花了很多时间反省这些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我总结出自己的原则。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独立的思考者,追求大胆的目标。


读后感受:Ray Dalio推崇突破自己极限的追求目标(大胆的目标——失败——学习原则——提高——更大胆的目标),如果没有经历失败就是一味保守而没有触及自己的极限(与失败比起来,Ray Dalio对乏味和平庸的恐惧要严重得多),Ray Dalio称从经历痛苦的失败过程中吸取教训是“正确的失败”,也是《原则》的创作之路





原文:我的第一笔投资投给了东北航空。我买了这个公司的股票,是因为在我听说过的所有公司里,只有它发行的股票低于5美元一股。这是一个很粗浅的策略,但我的钱因此增长了两倍。


读后感一个错误的策略却得到了优异的结果,幸运并不能给Ray Dalio带来持续的回报。一次两次的成功我们或许无法区分是来自运气还是能力,唯有谦逊的心态和质疑的探索带我们去接近不断变化的真相。饱经风霜的智慧老人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哪个可信度更高?

原文:1982年10月,我在一份备忘录中写下了我对事态的诊断。我认为,美联储的努力失效,经济走向崩溃的概率是75%;美联储的行动一开始成功刺激经济,但最终仍然失败的概率是20%;美联储提供了足够的刺激来挽救经济,但最终触发恶性通胀的概率是5%。


读后感受这是Ray Dalio人生最惨重失利的一次判断,概率分布没有考虑资金大举回流美国的可能性,从业8年后回到原点(桥水只剩下自己)。但这次惨痛失败提供的教训让Ray Dalio学会用谦逊和开明的心态平衡进攻性,思维定式从“我是对的”变成了“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从而寻找其他最聪明的独立思考者进行压力测试,增加成功概率,然后继续挑战自己的极限。Ray Dalio说“我的目标只是让自己正确——我并不关心正确的答案是不是来源于我”,这次失败是Ray Dalio蜕变进化的源头,《原则》最核心的内容(创意择优)也来自于这次感悟。


原文:当我一个人时,我的挑战是几乎一切都要亲力亲为;当我学到更多东西、赚到足够的钱聘请其他人时,我的挑战是管理他们


读后感受:面临选择继续做一个出色的精品店还是发展成一个大机构时,2003年桥水选择扩大,源自Ray Dalio认为维持较小企业伴随的挑战不会比发展一家大型企业容易,其认为更好的科技、更丰富的人才资源会让桥水更稳定、更持久,但同时需要警惕大量新人引入对企业文化的威胁,以及花费大量时间去招聘、培训、管理新人对现有工作重点的影响。随着人员数量的增加,Ray Dalio开发了管理工具(“棒球卡”),其中一部分功能就是帮助员工之间互相了解和合作。

原文:2008年5月,我给管理委员会的5名成员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并抄送全公司。我告诉他们:“我要进一步地让你们知道,我已经达到了我的极限,同时我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都在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


读后感受:在桥水决定扩大后第5年职员达到738人,部门主管14人,Ray Dalio每周花80个小时做两个全职工作(管理投资和管理公司),但其测算要保持卓越必须每周花费约165个小时Ray Dalio认为自己做的不好,没有及时找到和培训其他人来代行他的职责,感悟到一个管理者能够实现的最大成功就是能够组织其他人在没有自己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或许Ray Dalio就是从那时开始意识到扩大桥水的决定已触及到了自身能力的极限,思考对策并规划桥水长期能维持的组织生态、思考没有自己的桥水该如何继续生存进化下去

原文:在我看来,这种古老和费力的投资方式是过时的(努力在自己的头脑里权衡所有市场和影响市场的因素,然后形成一个投资组合),就像参照地图而不是GPS一样。当然,构建我们的体系也不容易,我们为此花费了30多年。


读后感受无论是投资还是管理,Ray Dalio都非常倚重计算机(也非常重视统计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如果没有计算机科技的进步,巴菲特还是巴菲特,但Ray Dalio或许不会是Ray Dalio

原文:我问埃隆马斯克在火箭学方面有没有背景,他说没有。“我刚开始读这方面的书”他说。这就是塑造者典型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读后感受一般人是先观察自己的资源禀赋和能力圈再定自己能做什么,但Ray Dalio形容的塑造者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想方设法去达成目标。Ray Dalio说,塑造者在面临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是取悦他人的选择时都会选择实现自己目标。


原文:我现在认识到,自然会走向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体的最优化,但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在我看来,自然似乎把“好”定义为对整体好的东西,并通过最优化进程实现这种“好”,这是更好的做法。


读后感受Ray Dalio用一个鬣狗捕食幼小角马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整体好但对个体残忍的情境即便心怀怜悯但也要明辨好坏,或许更多是为解释文中多次使用的“淘汰”、“解雇”等桥水优胜劣汰的文化是为了整体的“好”。但怎么定义整体的最优化呢?每个公司乃至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生态法则,在这个法则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Ray Dalio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挫折感悟构建了一套基于《原则》为基石不断进化去挑选“适者”的生态系统,符合这个系统的职员就生存下来。但公司层面的低阶生态是否能适应更高阶的生态其实还需要留待更长的时间去检验。

原文:就个人而言,我现在发现,拥抱现实、从自然的视角俯视自身、做宇宙整体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是件很美妙的事。我发现现实和自然的规律——包括我以及一切东西会如何分解、重组——都是美好的。


读后感受阿米尔汗在《未知死亡》中扮演一个只有15分钟记忆的脑部受创者,当时觉得他太可怜了,现在从自然的视角俯视自己,即便是100年跟15分钟一样仅仅是历史长河的一粒粉尘,充其量就是个自然界基因的暂存体,只有繁殖(分解、重组)让新的随机变异承载新时代的观念、科技才能不断推动自然往未知方向发展。


原文如果你在痛苦时就能好好反思(这个要求也许太高),这非常好。如果你能记得在痛苦消失后反思,这也很有价值。(我设计了一个“痛苦按钮”APP帮助人们这么做)


读后感受:为什么要去面对痛苦?因为生活中的痛苦会重演,面对痛苦让人焦虑,但不面对肯定会让你更焦虑Ray Dalio倡导迎接而非躲避痛苦,养成好习惯而不放任自己,选择了健康之路,痛苦将很快变成快乐。桥水的“痛苦按钮”APP可以记录痛苦(气氛、失望、沮丧等),关注发生痛苦的频率和原因,从而成为口袋里的心理医生。发现有许多APP可以实现类似“痛苦按钮”的功能,学习并改善之。





原文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结果。在我看来,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大障碍就是人的致命缺陷,导致聪颖勤奋的人无法发挥自身的全部潜力。


读后感受:Ray Dalio把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定为全书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他认为潜意识的防卫机制让人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从而对批评采取攻击性回应方式,所以Ray Dalio提醒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Ray Dalio在2013年经历一次健康危机后的感悟:专家也会犯错,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和聪明人一起审视问题。即使你是最优秀的决策者,若是能得到其他优秀决策者的帮助,也能显著提高自己的决策质量



原文我们的分歧不是沟通不良造成的,相反,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沟通不良。


读后感受:Ray Dalio第二个儿子保罗患有双相障碍,治疗的过程让Ray Dalio感受到了人脑的生理差异会导致思考和行为的差异。目标导向性的人擅长创新但低估细节,任务导向性的人善于处理细节但低估创新。Ray Dalio意识到需要系统化捕捉和记录大家的差异,以便在桥水分配任务时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于是发明了工具“棒球卡”(根据特征指标让员工互相打分的机制,帮助了解员工的长处和短处,“棒球卡”同时是创意择优的基础)。公开给同事打分并接受同事的打分,给自己贴上某些短处的标签需要“头脑极度开放”为共识,这是一种要求极高的文化。

原文尽管我们大脑的一些潜意识区域具有危险的动物性,但另一些潜意识区域比意识区域更聪明,反应更快。我们的灵感大爆发往往就是从潜意识区域“喷出”的。我们经历这些创造性突破的时刻,通常是在放松、不试图与它们所在的大脑区域(通常是新皮层)沟通的时候。


读后感受:卡尔荣格说:“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Ray Dalio在书中反复推荐“超觉冥想”,其认为放松是打通潜意识和意识的通道,让创造性的想法流入意识,Ray Dalio称《原则》就是这么写出来的。有时候频繁使用新皮层的逻辑思维持续工作直到大脑转不动了还是没想出新点子,但往往洗个澡睡一觉就有想法了或许也是这个道理。平时多塞些概念和常识让潜意识有素材,充分放松让潜意识告诉你答案。


原文只要频繁反复练习,你几乎可以养成任何习惯,产生自控力。好习惯让你实现“较高层次的自我”的愿望,而坏习惯是由“较低层次的自我”控制的,阻碍前者的实现。


读后感受:Ray Dalio表示自己养成的最有价值的习惯是利用痛苦来激发高质量的思考,其建议读者写下自己最大的三个坏习惯,然后从中选一个,下决心戒掉,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培养好习惯,书中介绍习惯是“让基底核从大脑皮层哪里接管控制权,这样你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

原文费力进行精确计算是愚蠢的,但大多数人就是这么做的。为了做出有效决策,你需要在“差不多”这个层面上理解大多数事物。


读后感受:Ray Dalio认为教育系统过于重视精确,所以擅长粗略估计这个技能的价值常被低估Ray Dalio同时提出要比较搜集更多信息带来的边际效益和暂时不做决定造成的边际成本。


原文尽管可信度加权的决策听起来有些复杂,但你很可能经常这么做,比如你问你自己“我应该听什么人的意见”时。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更有意识地这么做,效果会好很多。


读后感受:理论上正确决策概率,但这种决策方法的前提要求较高,在决策参与者可信度的评定上若出现一些偏差,权重设置上再出现一些偏差(三个臭皮匠是不是能超过一个诸葛亮的权重?),那决策的质量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棒球卡”的准确性以及可信度加权的具体细节非常关键。《长线》中提到Capital在投资决策上不互相迁就寻找一致预期和判断,不做折中决策,而可信度加权本质上还是一种优化后的折中决策。是做多个独立决策然后资产配置,还是基于可信度加权在创意择优下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不同成功的公司在处理不同类型的问题上似乎有不同见解。



原文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同舟共济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能带来最好的结果。计算机要复制人脑的许多功能,如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力,要经过很长时间,甚至永无可能。


读后感受:计算机能复制人的意识(逻辑、工程、数学、博弈),但很难复制潜意识Ray Dalio举例计算机无法告诉你,与亲人共处时间和工作时间的相对价值如何,如何达到最优的时间分配组合,因为只有你知道你最看重什么。


原文大多数机构里,战略性决策往往都是秘密进行的,直到一切尘埃落定后才会公布,因为公司老板一般都会觉得,在员工中造成不确定性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的想法恰恰相反:说明事实、公布透明是唯一负责人的做法,以便员工明了事情的进展,并帮助我们梳理由此产生的问题。


读后感受:在工作原则的开篇Ray Dalio举了个桥水经历过的艰难案例,当时管理层开始讨论要不要把后台部门剥离出去,并入纽约梅隆银行,为桥水提供定制服务。如果等到方案明确之后才告诉大家就避免不了在过程中需要半遮半掩、谣言和传闻可能不断。桥水选择空开透明,并认为尽管隐藏事实也许让人在短期内更开心,但从长远看来无法更令人信赖。只有让员工知道可以信赖桥水说的每句话,这才是真正的资产。或许对于精英群体管理来说,真诚和透明是最明智的选择。


原文当我们对所有的会议进行录音时,我们的律师认为我们疯了,因为我们这是在保存证据,一旦遇上法律诉讼,,便可用来对付我们。


读后感受:Ray Dalio十分重视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而不仅是直接结果。他认为录音其实是在保护桥水,如果桥水做的很糟糕,公开出去还可以确保我们得到应有的教训,从长期看来,对桥水依然是有利的,监督小错避免铸成大错。有些优秀很难模仿是因为需要管理者的智魄、需要制度的土壤、需要人才的理解。


原文问题日志已成为桥水最强大的工具之一。感受到公司氛围的员工都明白,“这事你处理得很糟”这类话对人是一种帮助,而非惩罚。


读后感受:国内文化氛围能直面指出自己缺点的除了父母就是领导了,除此之外能找出一个半个的都要珍惜,肯定都老铁了Ray Dalio称别人对自己到位的批评,是能得到的最宝贵的建议。而“问题日志”就个人而言也是通过学习《原则》自己就能践行起来改善并提升自我的有效工具了(“痛苦按钮”也是)。Ray Dalio认为一个人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不能直面自己的错误。这也是桥水强制采用问题日志的原因。


原文在学校里,决定成功的能力在于记忆力和调取记忆内容的速度,因此学习成绩是体现这些素质的绝佳标杆。学习成绩还是衡量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决心,以及坚守志向的意愿和能力的良好标准。但是,当评估一位应聘人的常识、眼界、创造力或者决事能力时,学习成绩的价值就很有限了。


读后感受:在选人上桥水更看重价值观和能力(Ray Dalio认为“想都别想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能力很难后期习得),而对技能要求不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其非常信赖在某个领域钻研数十年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法则)。


原文出色的管理者既不是哲学家、演艺人士,也不是实干家或艺术家,他们是工程师。他们把机构当做机器看待,兢兢业业进行维护和改进。他们设计出流程图,展示机器如何运作,如何对设计进行评估。他们开发出量化工具来评价每个独立的机器部件(最重要的是人)和整部机器的运转情况。他们不断对设计和人员进行完善以便更好的发挥作用。


读后感受:Ray Dalio认为一个机构就像一部机器,主要由文化(设计)和人两组部件构成。如果结果与目标不一致,要么机器设计有问题,要么是操作机器的人有问题。其认为没有什么比获得优秀的文化(打造良好的文化)和优秀的人(用对人)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这更难。并建议机构在这基础上用“严厉的爱”持续进化机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