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书籍推荐 >三月份读书笔记 | 杂谈05

三月份读书笔记 | 杂谈05

2021-11-01 23:59:06

在这个一切都在快速迭代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碎片化阅读】虽然有种种缺点,但如果能积累和串联起来,我相信也会很有帮助。这是我个人在阅读时的一些零碎笔记,每一个月复盘一次,算是一种自我监督,如果能给大家一丁点启发和积极的影响,那我太高兴了!期待与你共同进步!

——《商业经典案例课》《薛兆丰经济学》《武志红心理学》《关系攻略》《中国史纲50讲》的碎片化阅读笔记


全文字数:   9400字

阅读时间:40分钟


那个杀伐果断的开拓者

读了英特尔的发展史,深受启发。摩尔是一个思考者,诺伊斯是一个协调者,格鲁夫是一个行动者,他们关系并不融洽但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从科技角度和管理角度都算开创了一个时代。

 

共鸣最强的是格鲁夫这个人,他强硬凶悍、激进果断、但也不近人情。这种性格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他们坐船从匈牙利逃难到了美国,所以从小有一种强大的生存本能,这种极致的性格让他带领英特尔在关键时刻拼了命的打开了局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84英特尔放弃了自己的主营业务存储器,转向处理器,这不是壮士断臂,简直是壮士断头啊。但是英特尔迎来了新生,辉煌至今。

 

我读这段历史的时候觉得热血澎湃,对这样杀伐果断、豪迈冲天的英雄人物充满了崇拜之情,我也幻想着有一天能投身到一场伟大的商业战争,用自己的力量主宰战局,我也想成为格鲁夫那样强悍的开拓者。

 

但崇敬之余,我意识到这件事并非如此,我觉得“杀伐果断”和“刚愎自用”描述的是同一种性格,区别在于,前者是胜利者,后者是失败者。A果断的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我们说他杀伐果断,B果断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我们说他刚愎自用。只看到格鲁夫的成功是不行的,有“幸存者谬误”,我不能因为看到有人这样成功了就纵容自负的自己更加自负,这核心还是得做【正确的事情】。想清楚了这件事让我心情平稳了一些,因为这段时间我一直被“选择”困扰,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其实我没必要着急也没必要自我怀疑,我不必杀伐果断,我只需要冷静思考做出胜率最大的选择就可以了,杀伐果断还是优柔寡断就让旁人评说吧。

 

现在的我,就像一个挥舞着木剑的小孩子,声称自己以后要做最强的骑士,因为他在读故事的时候在英雄人物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坚信自己有天会成为故事中的人,自己注定不平凡。

 

我握着手中的木剑,笨拙的挥舞。没关系的,不用怕别人笑话,就让我一下下的挥舞吧。


为什么汉人无法统治长城以北

最近在听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很有意思,我通过这些文字复盘一一个观点:汉人为何无法统治长城以北,草原征服型王朝却可以统治南北。

 

究竟什么是汉人呢?大概可以理解为:接受儒家文化的人在古代被称作汉人。而儒家的载体建立在人际关系网络上,比如“三从四德”只有一个人是不够的,稳定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们得定居,定居要求人们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得农耕。

 

我们可以发现长城的位置基本和400毫米降水线吻合,长城的位置实际上也是儒家文化扩张的极限位置。换句话说:一旦汉人越过长城想要生存,就得过游牧民族的生活,他们也就不算是汉人了。

 

另外,中原和草原的生活方式不同,征税的成本也不同,中原上有村庄大家都是定居的,征税容易所以可以建立一整套官僚体系,为保持社会稳定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而草原上征税的成本太高,没有足够的税收建立官僚体系,可汗是通过“分战利品”的方式维持部落间的稳定,这对可汗的战斗力有极高的要求:你得打胜仗带着大家伙抢东西,所以形成了弟弟继承可汗位置的体系,因为父亲牺牲时儿子还未成年,达不到战斗力要求。而一代人最小的弟弟去世后,下一代一般会因争夺可汗位置而分裂,所以西汉之前也没有强大的游牧民族。

 

草原游牧民族的强大,原因恰恰是因为中原的统一。

 

原本草原民族可以通过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交易,他们都想要草原的战马,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可以让战马卖个好价钱,但是西汉统一了中原,没有了买家竞争,战马不好卖了,草原民族只好南下抢东西,而小部落没有战斗力,草原民族渐渐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

 

反观中原,开国皇帝一般能力超强,但是两三代之后的皇帝他们没有打过仗,生活在深宫之中,会渐渐的无法应对庞大的官僚体系,这个像寄生虫一样的官僚体系就会主导中原帝国,中原帝国就会陷入离心离德的状态。一旦气候变化,草原民族就得南下抢东西,中原帝国就得多征税去打仗,而中原在气候变化时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中原帝国就会在内外压力的压迫下崩溃。

 

草原人无法理解中原,中原人无法理解草原,他们在重建秩序的时候都会遇到问题,但是东北区域处在草原和中原之间,在这个区域但凡能成事的,肯定对双方都有深刻的理解,他们在入关后就可以建立一个二元帝国:利用中原的财富赎买草原军事贵族的兵,再用草原的兵控制中原,一个正向的循环就可以建立起来,可汗不需要强大的个人战斗力也可以成为可汗了,所以就没必要让弟弟继承可汗,父终子及的继承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又可以避免第二代因为争夺皇位而分裂。

 

施展老师的这套逻辑很有意思,不是从战术层面分析,而是从大地理的角度对底层逻辑进行分析,过瘾。


价格管制

价格管制是件有趣但复杂的事情,得讨论好几个前提才行。

 

哪种竞争方式更公平 |

稀缺是一个基本实事,我们必须为了有限的资源与其他人竞争。没有粮食的时候我们要竞争粮食,有了粮食我们竞争“在米其林餐厅就餐”的机会,竞争无处不在,这也就引出一个问题:资源如何分配。需求者的年龄?需要程度?资历?智商?仔细讨论的话就会发现这些按这些标准分配资源都会造成“竞争成本”高昂。居然,居然,用钱竞争才是相对而言最有利于社会总体效率的方式,谁出价高,谁就去米其林餐厅,谁出价低,谁就去吃麻辣烫。这件事很难接受,我们抱怨价格不公平就像抱怨高考不公平,结果后来才发现,虽然高考很不公平但它居然是我们遇见的最公平的事情了,操蛋的世界啊。

 

价格是谁决定的 |

经常听人说“这东西肯定贵,因为成本老贵了”。我不太认同这句话,我觉得价格不是由成本决定的,更不是由自己定的,而是由其他所有人定的,或者说市场决定的,之前薛兆丰老师讲了一个采石场的案例,我就不再赘述了。

 

短缺与稀缺 |

稀缺是指一件东西少,比如钻石稀缺,沙滩稀缺,好空气稀缺。但是你出价高,你就能得到。

短缺是指,有钱也买不到,必须通过其他方式竞争,比如排队,比如找关系。下班高峰期的出租车就是短缺,但是北京的总统套房不短缺。

 

价格管制 | 终于到主题了。

1906年旧金山发生了严重火灾,很多人失去了家园。用脚趾头想房屋肯定会短缺对吧?还真不是,那会儿报纸上的租房信息比找房信息还多,几乎没有出现房屋短缺的现象,找到价格合理的租房不难。1946年旧金山开始进行房租管制,政府想压低价格让人们更容易找到价格更便宜的房子。事实上租房子更难了,因为很多租户直接就不出租了,整个市场的供给变少了,所以房源变得难找,而且,房东也会想方设法弥补损失,比如一系列的“捆绑租售”:租沙发另外收钱。所以租房子并没有变容易,反而更难。价格管制破坏了价格传递稀缺的作用。

 

二战后的盟军接管德国,因为物资短缺所以执行了价格管制政策,防止哄抬物价,但是经济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后来财政部长艾哈德决定“抓紧货币、放开价格”。盟军司令为此和艾哈德发生了争执。事实证明艾哈德是明智的,价格管制废除后,大家可以把东西卖出更高的价格,所以不再囤积物品开始交易,也开始生产物品(之前由于价格管制,生产出来卖不出高价反而亏本),供给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1988年中国取消“票证”,相当于放开了价格,但是因此出现了疯狂抢购囤积的现象,并不顺利。

 

理论上我们应该完全取消价格管制,因为价格管制都会带来效率的损耗,但是真实世界中“效率”这件事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太复杂了,如果纸上谈兵只看经济学规律而忽视真实世界中的微观细节,会造成沉痛的灾难。

 

我们不能只看经济学规律,但不看经济学规律就更傻了。


我之前没有仔细分辨过权利与能力的区别,但我现在明白了。狮子捉到了一个羚羊,没有其他动物敢上去抢,因为他们打不过狮子,这是狮子具备“权利”吗?不是,这体现它有“能力”(might)。我在楼下停了一辆车,我不需要拿着棍子体现“你打不过我,所以别碰我的车”,正常人都不会损坏我的车,这体现了我的“权利”(right)。

 

能力取决你能占有多少,而权利取决于社会愿意给你多少。权利需要社会值得保障,是别人对你的认可,别人认为你有,你就有权利。那权利从何而来呢?

 

法学家德肖维茨写过一本书《Rights from Wrongs》,非常漂亮的双关,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正确从错误而来》,真正的意思是《权利从错误而来》。他首先反驳了几种常见的观点,他论述道:权利不来自于神,不来自于自然,也不来自于逻辑。

 

逻辑这个事得解释一下,自洽的逻辑是永真的,但它不能提供关于世界的任何具体指导,比如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180度。它不能引申到类似于“三个人的关系最稳定”之类的具体知识。而且很多权利也是矛盾的:“抽烟的权利”与“不抽二手烟的权利”是矛盾的,,逻辑或者道理都不是权利的来源。

 

德肖维茨认为权利来自于人类的经验教训。每当经历的惨痛的错误,我们就会对制度和权利重新安排,以减少错误,减少损失。比如长子有继承家产的权利,是因为过去发生了太多子女因为争夺家产而反目的惨痛教训,为了减少竞争成本而慢慢形成了这样看似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个制度给予了长子继承家常的权利。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权利,历史上不曾出现过与之相反的权利。生命是一个人的权利吧,既然是基本权利,为什么大家会劝阻一个人呢?因为会损害社群生产力,会损害家族利益,会让家人难过,这几乎是所有文明的共识,几乎没有哪种文化鼓励。

 

再看阿尔钦对于“产权”的定义: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我大概明白了“社会强制”的分量。

 

权利来自于人类的经验教训,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长期博弈。有了这个思维视角,会帮助人缓解“愤青”情绪, 明白很多事情都是有道理的,都是长期演化的结果,没什么好抱怨的.

 

,人们的利益格局也在改变,社会赋予人的权利也会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阶级还未固化,我们都有机会,别抱怨,向前冲。


集体所有制

在讨论所有制之前,有一个前提需要明确:边际收益递减定律。虽然我不认为它一定正确,但姑且算作一个公理吧。

 

比如一平方米的种小麦的土地,多加一勺化肥能收获多收获1公斤小麦,加两勺化肥能多收获1.8公斤小麦,三勺能多收获2.4公斤小麦。在一定范围之外,【多加的那一勺】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大概可以用这个比方理解边际收益递减定律。

 

薛兆丰老师给了一个虚拟的案例:小渔村案例。村里有1000人,每人每天能打4条,生产总值就是4000条一天。有一天,村民A捡到了一条船,在船上打渔的效率会更高,打渔数量和船上人数的关系如图所示。这是一个满足边际收益递减定律的假设数据,目的是简化问题方便讨论。

如果这个船的主人是集体主义者,他决定船上工作的人平分收入,而且在做决策的时候投票表决。那我们就很容易可以算出有多少人上船:平均产量决定集体成员数量。船长一定会让第二个人上船的,因为合作分工他们的集体效率会变高,他个人的受益会变多,他们俩也会让第三个人上船,但是他们三个不会让第四个人上船。集体所有制下,这个船并没有发挥全部效率,船员关注的只有“平均生产率”。

 

第四个人想上船的话,可以给前面三个人每天半条鱼,即使他损失了一条半的鱼,依然比不上船效率高。外来人有进入体制的积极性,这个美好的“公平”愿望就被打破了。相同的思路可以推及学校,学校看似公平,也是实施价格歧视很严重的地方。

 

假设可以花两年时间对船进行升级,但是有两位船员两年之后就退休了,他们会同意升级吗?不会的。为了能顺利升级,其余船员可能会提出“期权”之类的允诺,保证老船员未来的受益来保证老船员对船的未来负责,公司中的“顶替制度”也是类似的道理,让自己的子女继承自己的职位,职员会更全心全力对公司的现在和未来负责。

 

从一个抽象的模型可以看出集体所有制的种种缺陷:只看平均收益而不看总体收益、只看眼前不看未来、交易困难。但真实世界不是抽象的模型,集体所有制作为一种简单容易理解的所有制体系,容易操作容易打动人,还是有很强生命力的。


公地悲剧与道路拥堵

,他认为我们不需要关注公众的利益,当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当中推动公共利益,每个人只要求自己的生活过好就行了,这时候公共利益自然能够得到保障。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至少经济学中有三个模型与这个观点相悖,其中之一就是“公地的悲剧”。

 

一块没有主人的草地,大家可以在上面免费放羊,,放羊的行为是不需要管制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所有的人都不加节制的让自己的羊吃草,草根都吃没了,结果这块草地就被破坏掉了,长远来看没有任何人受益。这种情况被称为公地的悲剧,交通堵塞与公地的悲剧有类似之处。

 

假如从城市R到城市Q有两条路A和B,A是快速路,B是慢速路。在前期大家应该都会选择快速路,但是随着车辆越来越多,快速路会越来越拥挤,直到车速和慢速路一样慢,这条快速路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这是一种公地的悲剧。关于交通堵塞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政府应该加强管制,优化交通规划,通过管制和规划合理的分配道路资源。2.交通堵塞是因为道路没有产权,应该明确产权。

 

规划和管制能缓解问题吗?当然可以,但仅从供给端优化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因为优化了的A道路会吸引更多的人,依然会拥堵,道路系统可不是容易随时调整的。从需求端发力可能效果更好。

 

如果A路有了产权,主人就不会放任车辆进入A路,他肯定会想方设法的从中获取利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上路收费。而收费这件事,可以调节供需。美国有一条道路495,每到上下班的高峰期就会拥堵,后来他们开始实行”实时道路拍卖系统“:车越多,上路费越高。这条路基本就畅通无阻了。和大家一样,美国人也不能接受,这家公司的宣传标语是:”designed to provide a predictable trip“,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想提供一条可以被预测的道路“,或者说一条可靠的道路。这是一条可以保证时间的道路,但是不保证你付多少钱。

 

薛兆丰老师认为,拥堵费的作用是为了区分”需求“,如同价格的核心作用之一:无法判断这件商品应该属于谁,就看谁出价高谁更需要它,这种规则不是很公平,但在众多竞争机制中,居然是最公平的了,而且可以省去很多”陪跑成本“。

 

我和你一样觉得这对穷人不公平,可薛兆丰老师觉得,这恰恰是对富人占用道路的惩罚。因为富人会顶着高昂的价格上路,他们付出的更多。而穷人可以用各种办法规避这个惩罚,比如乘坐公共汽车,比如5人拼车。

 

很多大城市比如伦敦和新加坡都已经开始实施类似的政策,现在之所以无法大规模推广,主要是思想上暂时无法做到科普。

 

薛兆丰老师打了一个精彩的比方,把”开车占用道路“比作”拿碗抢饭“,现在是道路收费过低,就像是食物价格过低,现在想限制大家抢食物,做法不是抬高食物价格而是去管人的碗,买碗得办牌照,还得抽签买碗,限制碗的单双号等等,滑稽吗?我们现在不去调整道路的价格,而是限制人们买车,细想确实有点滑稽。

 

关于道路收费的问题还没达成共识,但关于大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学界基本有了共识:停车太便宜,东京纽约的停车费就超级高。

 

我同意薛兆丰老师的结论,但我认为论证过程少了一个环节。薛兆丰老师没有设定一个封闭的模型,先抛开城市的扩张问题,假设这个城市100人有80辆私家车。现在道路成了”公地的悲剧“——堵车。从宏观角度来说,可以拓宽道路等手段优化系统,这样道路就不堵了。也可以想办法让大家拼车,两人坐一辆车就只有40辆车在路上了,公共交通系统解决拥堵的好办法。这两种办法可以双管齐下,而鼓励公共交通的引导手段有两种:降低公共交通价格;增加私家车上路的成本。相比之下,城市的规模会随时变动,但是道路的建设却无法灵活调整,但是价格的调整非常灵活,综合比较之下,调整道路的价格是解决道路拥堵的好办法。


读《商业的本质》对碎片化阅读的思考


今早去工作室的路上,听完了《商业的本质》浓缩音频版,路上我的大脑后台在思考:碎片化阅读真的有用吗?

 

19分钟时间,我明确了一些知识点:

1.杰克韦尔奇很厉害,他做通用的CEO把市值从130亿美元做到了4800亿美元。

2.他离婚了,然后才有了这本书。

3.企业得有“协同力”,让大家都有一个明确而且自豪的使命很重要。

4.集中资源才能保持企业增长。

5.“创新”应该是渐进式的,我们没必要鼓励员工完成“发明汽车”这样的壮举,没必要像乔布斯一样聪明,但我们可以改进工作方法,让本来10天可以完成的报表8天完成,积累渐进式的创新,会让企业持续进步。

6.财报很复杂,但是核心有三: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变化率。

 

在我听书的时候比较有感触的是5、6两点。我并没有获得完整的知识链条,只获得了一些碎片信息,碎片感悟。这让我思考碎片化阅读与传统式阅读相比的劣势:传统阅读的文字量很大,能更好的体会到作者给出的细节,像是促膝长谈,而碎片化学习更像是一个厉害的领导告诫你要做1234,要点明确但是下属可能不理解。长期的碎片化学习会让我们得到很多正确的知识点,但无法运用。

 

但并不意味着我可以不做碎片化学习,因为碎片化学习A与传统式学习B并不冲突,A占用的不是B 的时间,而是坐地铁的时间、刷牙的时间、休息的间隙、打游戏的时间等等,有好过于无。

 

在碎片化学习方面,应该注意两点:

1.尽量用10分钟时间学习一个很小但是完整的点,谈“商业的本质”这个问题太大了,如果是谈“马粪争夺案”就正好合适,能了解到事件的前因后果,至少能多一份完整的、你可以发表观点的谈资,而且任何一个完整的事件都是构筑我们世界观的重要元素,小而完整可以让我们有“启发”。

2.要主动串联,写作就是一个好方法。碎片化学习学的快忘的也快,通过写作可以让知识稳固在记忆中,如果能跟脑海中的其他知识点串联起来,就太棒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通达”。


丈母娘嫌女婿长的矮?

“情商”一直是我的弱项,大学时没少吃亏,所以我很愿意花一些时间和家长唠家长里短,能补一补自己的短板,昨天在熊太行老师《关系攻略》里听到一篇文章《女朋友妈妈嫌我矮,怎么办》觉得挺好玩的。

 

熊太行老师认为,丈母娘其实不是嫌你矮,是嫌你穷。矮只是一个你无法抗拒的事实,用这个事实拒绝你不会显得自己拜金,也没有留给你反击的机会。

 

这表达残酷了一些,但我觉得有道理,我把这个道理梳理成更温和的表达,大家看看是不是在理。丈母娘挑女婿是为女儿考虑,拒绝不合格的女婿是她作为母亲必须要做的事情,她想为女儿负责,所以面对丈母娘的挑剔,首先要做的不是本能的抗拒和指责,而是理智分析。

 

丈母娘真的会因为单一要素而拒绝一个女婿吗?我觉得不会,一个理智的母亲肯定会多方面考察这个未来有可能跟自己女儿过一辈子的男孩,他的品性、能力、家庭背景、家庭财力、职业方向等等,她拒绝这个女婿,几乎一定是综合权衡过的决定,而不是真的“因为你矮”,除非这位母亲糊涂了。

 

“你矮”这件事是女婿无法改变的事情,如果丈母娘实话说“小伙子我觉得你家庭不和睦,怕给你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不想让女儿跟你在一起”,“小伙子你农村出来的家里肯定没钱,我女儿跟你在一起会很辛苦的”或者说“小伙子你这德行我一眼就看穿了,有机会就拈花惹草还装成乖小子?”类似的实话表达有很多,但是这些话或【可以被反驳】,或【显得自己残忍】,而“矮”不好反驳,也不会显得自己拜金。

 

有一些事情讲开了比没讲开残酷多了,想清这道理也就明白了【不欺少年穷】是多么难得,你若遇见了这样的女友或者丈母娘,可得好好把握啊。我就遇到了哈哈。

 

如果自己【综合素养】不能让丈母娘满意,能做的事情很明确,但是困难:表明自己变强的决心,并付诸实践。


40岁

过去我一直觉得领导都是今年春晚小品中“副主任”的形象:大腹便便、语速缓慢、言不由衷,主还很坏。但是这两年跟着导师接触了许多地方领导,发现全然不是这样,他们大多着装干练,语速极快,思维清晰,而且基本都是想干实事的人,工作很卖力。今天我观察领导跟下属对话时,发现领导说的最多的是“谁出钱”、“需要我做什么”、“我来落实”,简短有力直达本质,一点不玩虚招。仔细想来,之前的想法也确实幼稚,一个菜包如何带领手下,如何做出成绩,如何应对极其繁重的工作?我把他们的工作想象的太简单了。

 

慢慢我开始觉得40-50岁的男人最有魅力,难怪许多女生都是大叔控。这个年龄的男人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20岁身高不高可以怪父母,成绩不好可以怨智商,人缘不好可以说自己不懂事,但是到了40岁就不同了,胖了说明自己对体重对控制力不足进而说明整个自控能力不够,胡子拉碴说明对生活没有追求,说话没有分量说明平时做事不让人尊重所以没有威信。如果在这个年纪,还能保持西装笔挺身材健硕,吐字中气十足一言九鼎,那简直就是魅力max了!

 

这些地方领导、我的导师都是我的榜样,让我不禁思考当我到了那个年纪会成为怎么样的人。我大概有一个模糊的画像,其实这个模糊的画像在我潜意识里一直都在,我所做的努力也就是在这个模糊的方向上挪动。想通了【为了能在40岁时成为那样的男人所以我一直努力】这件事让我觉得很舒畅,我把潜意识里那个模糊的愿望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这让我想到“诱惑”这个词的概念,短期有利而长期无利的事情就是诱惑。也就是说明确了长期目标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抵制诱惑,比如,如果我现在干骗人的勾当我40岁时就无法成为理想的自己,如果我现在不努力成为精英我40岁时就无法成为理想的自己,如果我找小三40岁时就无法成为理想的自己。那个远方的自己,成为了我的灯塔。

 

本来我想把私教班延后一周,我觉得没办法一边出差一边熬夜改好这个课件,我想轻松一些,但是现在我又有了动力,调动了我的能量去全力以赴的修改课件做更优秀的课程。我想成为一个战斗力极强的人。这样以后才好吹牛嘛。


舒适区,它在移动啊

刚跟爸妈打电话一个多小时,聊家常,聊他们的生意。他们都是公职人员,但也在去年开始了小小的创业。

 

我爸还好,他在努力的学习和进步,但我妈总觉得压力大,总想呆在舒适区里,他们是知道“舒适区”这个概念的,所以也在努力克服自己的惰性。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我的一些思考:什么的职业是安全的稳固的,体制内的铁饭碗吗?我觉得不是。

 

很多人都知道“舒适区”这个概念,知道总呆在舒适区内没办法进步,但我对此有了不同的体会:如果把舒适区比作一个小岛的话,那时代就如同洪流一样,涛涛的前向,任何人都无法抗拒更无法阻止,这个小岛看似安全舒适,但洪流终究会席卷这个小岛,它终究会被冲垮。时代在变而自己不变是没办法留在舒适区的,【留在舒适区才没这么简单】,因为舒适区自己会跑走,只有跟着船随着时代前向,才是留在了“舒适区”。

 

我一直觉得,从未来看现在,一定会给这个时代起一个名字,类似于“大变革时代”、“算法革命”这样伟大的名字。我一直觉得我们此刻就身处在一切都在变革的“乱世”,乱世出英雄。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时代,但与过去相比,这应该是最精彩的时代。

 

前些天我读到格鲁夫问的问题:“如果我们被炒了,新的领导者会怎么做,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去做”。大概可以理解为:与其等着别人来革我们的命,不如我们自己革了自己的命。

 

我爸妈年近半百,但他们在经历第二个青春期,他们会重新”成年“,这个学习并且进步的过程可能会痛苦一些,但我相信经历过去之后会发现50岁的自己比40岁的自己要年轻的多有力的多,将会迎来更精彩的生活,我真替他们感到高兴。

 

父母老了,我很高兴我的成长速度远远快于他们老去的速度,我一定有能力成为孝顺的好儿子,更让我高兴的是,他们居然在变得更年轻!

 

说来可笑,但我可得更加努力了才是,得给我父母做个榜样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