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书籍推荐 >假如他人的牺牲可以带来乌托邦(外7篇)

假如他人的牺牲可以带来乌托邦(外7篇)

2021-10-21 21:32:58


“美好”乌托邦

王辛雯

当今时代,“乌托邦”这个词广为人知,很多人都向往着生活在那样一个空想的过度,一个个人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也勾画了一个非常和平,令人神往的乌托邦,那里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每个人似乎都在享受上天特意给他们安排的这个生活环境。但是不代表乌托邦就是美好的象征。

尽管在很多支持乌托邦主义的书中,这个地方很完美:任何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压迫。那些作者和思想者试图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个一个国家或社会,从而促进这些价值和实践。

在这种条件下看来,其实乌托邦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是我反对世上有乌托邦存在的一个原因。在乌托邦中,你的人生,命运是被他人所安排的,其他人给了你一个无需考虑任何前途问题的人生,你的举动别人都帮你设想好了,不用你烧脑费劲地再三考虑这个模式似乎听起来很不错,但如果你真正这样时,你就会发现,你不自由。而对于我这个有个人小小主见的人来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就是一种煎熬。

曾经看过和听说过的很多文学影响作品中都有反“乌托邦”的思想,《楚门的世界》中楚门一心想要离开那个曾经认自己感到舒服的桃源镇。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美国梦的实践为基础,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义的乌托邦。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中描绘了极端主义的乌托邦。那是一个斗争、背信、恶魔似的残忍世界,国家的目标是培养仇恨,全体人民处于完全监视之下,自由与理想是城中绝迹的绝品,屈从与天意只被训练成一种全民心态。

通过这些反乌托邦的作品,我个人认为乌托邦从表面上来看,包括初始状态来看是很令我们向往,但是当一个乌托邦的国度或社会运营一段时间以后,他便慢慢出现了漏洞,于是,一个极端的社会由此诞生,那里面的人的思想麻木,无自主意识,无自由,个人思想渐渐随着时光而消失殆尽。

所以从始至终,我认为乌托邦都是不合理的存在,世界上还是没有乌托邦更美好吧。

作者简介:女生,来自初二六班。有严重的强迫症和轻微的选择困难症。比较喜欢语文和英语,理科暂且不论。喜欢听音乐、看书、弹古筝。


“完美”的后果——我反对桃花源

吴戴柔


 “完美”,是大多人心中的追求。桃花源作为心中理想境地,完美吗?是的。可谁又曾想过,“完美”的后果?

《孟子》中,有篇文章中的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第一句便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磨难使人或国家生存,快乐安逸使人或国家灭亡。试问桃花源若存在,这会是一个充满灾难的地方还是个快乐安逸的地方?无疑后者吧。自给自足,其乐融融的生活固然令人向往,可却少有人去想象它带来的后果。记得法国政府曾为了保护一座森林上的鹿,把狼尽数猎杀。原以为这下子鹿可以“安居乐业”,快乐无虑地繁衍下去,结果却是鹿因为少了天敌,疯狂繁殖,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草木荒芜,且鹿也不再为防范天敌而锻炼奔跑,疾病在鹿群中传播开来……

也许你会反驳,人怎么能和鹿相提并论呢?那么,我问你,若条件足够好,又有多少人会继续刻苦奋斗,“折磨”自己呢?刻苦奋斗,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吗?可桃花源这地方,还不够理想吗?人是有惰性的,就比如我好了。若有个桃花源能满足我一切幻想,那我是肯定不会再捧着试卷,抱着作业的了。像寒假有段时间,我可以尽情玩手机,因为考试还远着呢,我没必要复习。这便是我的惰性。然后因为过度放纵,不仅发了烧,起始考比起上学期期末考,也是一落千丈。我根本没法想象若真是有个桃花源给我,我能荒废成什么样。

所以《孟子》中那篇文章的另一句话来了,“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逆境成就人才,人的潜能也因为磨难被激发。因为有死,所以才渴望生,因为有压力,所以才有动力。温室的花朵终究难经历什么风雨。因为它脆弱的不堪一击。

再说课文中的《桃花源记》。人人丰衣足食,共同搭建美好社会。看似美好,可《孟子》中还说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桃花源一样的道理。就像《青云谷童话》这本小说,讲的是一群因战争而四处逃难的人,找到了桃花源这样的与世隔绝的地方。开始因为得来不易,人们珍惜这样的生活,很小心翼翼地锻炼,训练军队,想保护这个地方。可就是因为太安逸了,没过多久,人们便懒于“折磨”自己,逐渐不再有人习武,致使这个青云谷变得不堪一击,最终被敌人一举击破。

很多人渴望桃花源,不过是在现实的苦难下,被桃花源完美的外表给迷惑了,而不计“完美”的后果。我,反对桃花源。

作者简介:初二大六班女生,很喜欢阅读,可更多的时候苦于没有时间。喜欢写作然饿没有很高的水平。不喜欢学习却一直在学习的苦儿。                                


如果他人的牺牲可以带来乌托邦

范颖哲


“乌托邦”是一个“没有的地方”,它暂时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是当武陵人离开了桃花源后就再也没有人找到。

有很多作品都描写了乌托邦。以前,我是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世界的,但在看过一些书和影视作品后,我有点失望。

《离开奥美拉斯的人》是一林同学在上课时讲到过的一本书。奥美拉斯是一个乌托邦,里面生活十分美好,但是在其中的一个地下室里关着一个小孩,面黄肌瘦,看上去很可怜,就因为这个被关着的小孩,人们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受到良心的谴责,你可以离开,到外面的世界去过也许不那么美好的日子,这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我还看过一篇类似的文章,一座山的一边是一个桃源村,但另一边是妖怪的洞穴,为了有美好的生活,统治者会定期抓人去山的那边抵挡妖怪,说是抵挡,不如说是进贡,统治者声称被抓的人都去到了神住的地方,村民们信以为真。可后来真相暴露了,很多人想离开,有因为害怕的,有因为对不住死去的人的。但这里不象奥美拉斯那么开放,离开的人都被统治者抓回去,毒打一顿,然后直接丢到洞穴里喂妖怪。桃源村什么的,不存在的,现在的村民都是人心惶惶的。

一群人的幸福,只要个别人的牺牲,这听起来很划算。但是如果没有桃花源,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幸福,不会有人为此牺牲,为此丧命,你还能收获更多的自我满足感,又何尝不好呢?

《有人的地方是非多》,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乌托邦,都是人生活的地方。就算真的有一个乌托邦存在,一群人去里面生活,如果乌托邦的运转很好,那是外面人的损失;如果乌托邦的运转很黑暗,那就是乌托邦内人的损失;如果乌托邦的运转与外界没差别,那就没有人损失。要是这样还需要乌托邦干嘛?直接生活在外面好了。所以总而言之,如果他人的牺牲才能带来乌托邦,我是一定拒绝进去的,不如安安分分地在外面当个老实人。

作者简介:初二在读,就普普通通的一个姑凉啊,长相普通,成绩普通,丢到人群中都找不到的嘞。属于老好人类型的,谁都不得罪。本人比较善变,没有什么固定喜欢的东东,除了爱美(哎呀,本人天秤座了啦)。


我不赞成乌托邦

任竑毅

乌托邦固然很好,但是我不赞成乌托邦。

桃花源中的人,虽然快乐可已经被安逸的生活冲昏了头脑,仅仅满足于眼下的生活。他们可以天真的把武陵渔人带回家,也必然可以将坏人带回家,把灾难带回家。而且他们享乐的时候没有想过危难,只是享乐,精神上的松懈,会使人麻痹。而当危难来临,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而在《动物庄园》中,所有的动物本来被农场的管制。可他们在几头猪的带领下,成功推翻农场主,,列出的一条条规定也看似民主,每只动物都可以吃好穿好,不受折磨。呈现出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结果呢?那三只猪代替了农场主,其余的动物倍受折磨,有过之而无不及,还多出了三只狗当爪牙,不服从便杀害,其残暴之程度令人震撼。在人人平等的时候必定有人想要统一,想要获得权力,这只是人的一种欲望,无法控制,人人平等最终会变成一人专制。乌托邦最终会变成腥风血雨之地。

总而言之,我不希望乌托邦的出现。

作者简介:初二,中二病患者,不热爱学习偏科严重。



乌托邦是否存在

张臻


乌托邦是一个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完美的社会,但我认为这种理想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首先,乌托邦中人人平等,这点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平等包括权力,财产等东西的平等,最终都是物质的平等。这样,乌托邦里是不存在货币的,因为不需要交易,所有东西都平均分配,但是要平均分配就必然要有一个人来分,那谁能保证那个人不会私吞一部分?毕竟人的本性中还是有贪婪的部分。如果有人私吞或多拿,那就违反了人人平等的这一原则。如果食物让所有人来分,那么所有人都会想让自己多分一点,意见必然达不成统一,那么平均分配就会变得极其困难而难以实现。另外,乌托邦中的食物不会自动变出来,必须有人劳动,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所有人都要劳动,而且劳动的量也要相等,那么这个量应该由谁来规定呢?若有一个或几个人规定,那么就与人人平等相违背;若所有人参与规定,人性的懒惰就又会出来捣乱,得到的答案必然是不同的,而且有的人会给出很少的量。因此,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式不可能存在的。

即使乌托邦在开始运行时达到了绝对的平等,但人性的唯利是图、懒惰、贪婪会将这平等一点点消除,变成不平等。失去了平等原则的乌托邦就会消失,最后变得与普通的社会没有大的差别。

乌托邦的存在时间取决于人性恶的一面展现出来的程度,最后都会消失殆尽。一个完美的社会需要一群完美的人来维持,而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乌托邦式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简介:男生,初二在读。核物理以及量子物理的疯狂爱好者,即使看不大懂,但努力在看。个人以及实用主义坚决拥护者。懒癌较为严重,平日里无甚爱好,仅有打打游戏王,长于威风妖怪。在本号上发布有书单《来自一名正读初二的核物理及量子物理的疯狂爱好者》。


 乌托邦——空想的国度,不可能的存在

应思哲

乌托邦不可能存在于世上,也不应该存在于世上。

“桃花源”就是一个小型的乌托邦,里面的人看似过得很美好,但是陶渊明却写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那里面的人很有可能永远都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且,他们在生产生活上掌握的技术、了解的知识,全都是乌托邦刚建立时的模样。乌托邦内没有战争,没有战争带来的后果就是文明发展的速度迟缓,甚至停滞不前。即使他们出现了技术爆炸,那也是短暂的、暂时的。而生活在现实世界人却不同,他们要面对生活上困难和压力,所有这些将促使他们快速进步。如果活在一个无忧无虑,没有竞争的乌托邦里,所有人都会不思进取,最终只会导致这个乌托邦的毁灭。

当乌托邦里的人正在享受他们的生活时,外面的世界甚至外星球上的文明都在飞速进步,很有可能有一天外星人入侵地球时,乌托邦由于技术上的落后被外星人碾压,这个乌托邦就不复存在。所以说,这个乌托邦就像是暴露在外界空气中的一个泡沫,你无法知道它什么时候破灭,但它总有破灭的那一天,有可能在千年之后,也有可能就是明天。而乌托邦中的人的幸福就是及时行乐。

乌托邦是一个理想状态中的国度,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需考虑各种现实问题,而生活在一个安逸、舒适、没有困难的环境中的人基本上是不会想进步、创新的,他们没有前进的动力,他们能做、能想的很可能在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中度过余生。但是,我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没有动力的生活,一切的一切都在它最初的规定下运转,永远不会改变、永远都没有挑战。

这让我想到了《楚门的世界》,楚门就生活在一切以他为中心的乌托邦里,起初他并没有发现什么,但后来每当他想离开时,总有一股什么力量阻挡着他。最后,它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它生活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摄影棚,而他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他的生活就是电影的故事场景。影片的最后,导演问他:“你真的想出去吗?外面的世界有很多的困难和艰险,你真的想出去吗?”楚门说:“不去经历,怎知是苦难?”最后,他海事毅然回到了现实世界。

我觉得乌托邦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国度,它的存在有诸多不可能,它的一切也未必尽如人意。


没有压力的世界

陈家乐

古往今来,有许多人曾幻想过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景色优美,资源丰富,人们生活自由自在,没有现实生活的压力所迫。但在这样一个看似无比美好的世界,我却认为在这美好的背后是无比糟糕的。

在课文《桃花源记》中村人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尽管生活舒适,丝毫没有压力,但压力就是动力,这也导致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幅画面。本来没有战乱、侵略,是可以迅速发展的,但桃花源中的人们没有压力所迫,便发展很慢,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之一,便是人们的思想被禁锢。这就像中世纪的欧洲一样,思想被神权控制,没有自己的想法。而乌托邦中的人们思想就是被自由自在满足的生活所控制,乌托邦中生活物质上无比美好,这就导致了其中的人们不需要去思考,如何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的问题,没有压力就不需要努力奋斗、创新,久而久之,其中的人们思想便变得简单、无聊。

在一部玄幻小说《斗罗大陆》中主人公与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生活在一片充满激情、奋斗、富有生机的大陆上。他们通过不断奋斗,成神来到了神界,体会到了人间仙境、长生不老的感觉,起初一时间物质的满足使他们感到无比幸福,但时间久后,他们发现这里的生活没有了原来在大路上一起奋斗、遇到危险时互相帮助,一起体会成功与失败的感觉。这里的小草看似茂盛、挺拔,却已失去了破土而出的精神力量。斗罗大陆中的神界就像是乌托邦,物质的满足永远无法盖过精神的渴望,在压力创造下的奋斗、创新、努力等,是乌托邦中不存在的。
美好的事物背后总有阴暗面,去寻找一个乌托邦,更不如说是寻找一个变样的糟糕。所以我认为去幻想乌托邦更不如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善自我心中所认为的社会阴暗面。


作者简介:男生,初二6班,偏理科,背起书来生无可恋,爱好体育,也爱好电脑。

8  


桃花源是否存在

李泯颉

我认为世上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乌托邦。

首先我认为,乌托邦是一个令所有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满意的地方,那么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乌托邦”的意思其实就是“空想的国度”。就像一本书(书名我不记得了)中描写的,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人药水”,喝了它,你将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对自己身体有超强的控制力,简直就像超人一样。但是,服用了药水就会失去人类的情感,在大多数人喝下药水希望变成“超人”以后,他们也丧失了情感,这个“乌托邦”也就不存在了,那么应不应该有乌找邦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想(包括我自己)绝大多数的人处在桃花源一样美好的世界中,像《桃花源记》中说:“怡然自得”一样,也就不会再努力去寻找人生的目标—--生活已经这么好了,还要改变什么呢?所以整个人类社会也许不会再进步了。

再说,你能够忍受十年如一日、平淡如水的生活吗?你能想象你的人生就只能和其它人一样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吗?这怎么可能!(起码我是这么想的)。

我想,“乌托邦”也许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愿望,催动个人前进的信念吧。

作者简介:女生,初二在读。

一篇古文和40分钟的限时作文

陶潜《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

因此列了四个难度不同的作文话题:

(1)我是桃源村里的某个人物…… ☆  

(2)如果只能带2件物品去桃花源,我带……☆

(3)我心目中的桃花源☆☆

(4)我赞同(反对)世上要有桃源市(乌托邦)☆☆☆

限时:40分钟。 

要求:

  1. 题目自拟,300字以上。思想>逻辑>文采。  

  2. 结合《桃花源记》。

  3. 议论类文章有明确观点或想象类文章有真实想法。

  4. 结合一部(反)乌托邦题材的影视文学动漫歌曲等(可以不理会这个要求)

为什么要用《桃花源记》来设计写作课?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故事发生地就叫桃源镇。桃花源、乌托邦、、理想国……乌托邦是一个母题,被不断书写和实践。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追求桃花源有没有意义?要不要实现,能不能实现,该不该实现?虽然有读到学生引用马克思·韦伯的观点,也有现成的很多结论,但是,比起结论,互相争论更有意思,也更重要。

我们一直在做的语文课写作和阅读的事情,其实就是两点:一是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处境,理解作者所在时代人们的心声,需要放空自己去理解他们。

二.他者,有时就是自我。理解他者,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想法,从而努力去过好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蒿菜)

其他文章:

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与九篇赞同反对乌托邦的初中生作文

 

校园|教材|电影|讲座|书单|未来|


教材品评,思辨探究

小组讨论,当堂写作

影视鉴赏,讲座观感

个人读书分享

推动 少年 思考 表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