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书籍推荐 >阅读:《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前言

阅读:《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前言

2021-10-26 04:16:19

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  

沈语冰 张晓剑 / 主编  

河北美术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萃取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献之精华40篇,共计76万字,其中近一半为新译,涵盖罗杰·弗莱、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迈克尔·弗雷德、T.J.克拉克、罗莎琳·克劳斯、本雅明·布赫洛、哈尔·福斯特、伊夫-阿兰·博瓦、格罗伊斯等重要批评家的名篇佳作,包罗形式分析、图像学、艺术社会史、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前卫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主要批评方法。选集以各个时期的典范之作呈现20世纪艺术批评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凝练艺术批评的基本范畴,反思艺术批评写作的基本理据,为深入认识艺术批评的方方面面提供参照。从批评的典范,到批评的理论,本选集涵摄内容宽广,进阶层级有序,体现了编辑体例上的创新。既适合一般艺术爱好者收藏翻阅,也适合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史的专业学习者用来作为参考书。一书在手,可总览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的“地形”概貌。



 

艺术批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艺术史的境遇看上去略微好些,只是因为它表面上给人“有学问”的印象。而艺术批评,在许多人看来,最好的情况下似乎只是个人感觉,最差的时候则不过是个人偏见而已。所以批评所遇到的指斥,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要严峻。


欧美国家对艺术批评的不满主要表现在,面对双年展、艺术博览会体制,策展人和画廊老板已经取代了批评家的位置。在大众媒体、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展览的新闻和传播效应,资本的运作,业已有效地侵蚀了传统上属于艺术批评的地盘。艺术批评失去了用武之地。另一种指责批评的声音则是,在后现代主义反对精英文化,自媒体时代反对高深莫测的智性氛围里,堆积大量概念和哲学方法的批评文章被认为过于艰涩、自说自话,已经不再有什么有效性了。


长期困扰在反智主义泥潭里的国内艺术界,则或多或少已沦为艺术和艺术战争论的渊薮。艺术对自主艺术和独立批评的废黜,。而艺术战争论(货币战争论的一个模仿版本)则将资本对艺术的控制视为不可更改的铁律,尤其是将外国资本的介入形容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反应的唯一条件。


当然,一个稍有理智的人是不太可能接受和战争论的。因为有点逻辑或哲学常识的人立刻就会感到和战争论所涉及的悖论,也就是那个克里特岛的说谎者的悖论:,一切都在劫难逃,那么你们煞费苦心地炮制和战争论还有什么用呢?你们所说的一切究竟属于智性的东西,?


然而,艺术批评在欧美——由于全球化进程,它也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所面临的处境,倒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我认为要解决艺术批评所面临的这一新的困境,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艺术批评的性质。


艺术批评在我国古已有之。《庄子·田子方》对宋元君召集画工画图的记载,应该是最早的、也是最出色的艺术批评: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纸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矣。”这一记录既是对众画工创作前的准备状态的描绘,更是对绘画创作必须拥有的精神状态的评论。“受揖而立,舐纸和墨”等等都是描绘,相当于艺术批评中对艺术家或作品的描写性陈述(descriptive discourse);而宋元君所说的“可矣,是真画者矣”则是直截了当的评论,相当于艺术批评中的规范性陈述(normative discourse)。


狄德罗

依"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还考察和研究了审美判断的标准以及审美判断产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学思想,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N.G.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乱。他把美看作是在心灵中由"悟性"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的标记。有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甚至以美感作为美的基础的看法。没有划清美与美感的界限。


自此之后,中国古代有关艺术批评的记载,代不乏人。不过总体上讲,这些批评基本上以二三子之间的品评鉴赏为典范。而这种批评典范的转移则在近代才完成。只有到了近代,艺术家才面临公共领域的转向,面向市场的潜在购买者或订制者。近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即作为艺术家与公众之间桥梁的艺术批评,当然应该追溯到近代的欧洲,特别是狄德罗时代的法国。狄德罗是通过批评写作,将画家的作品直接推向公众的最早的艺术批评家之一。除了确立了批评的新典范,也即确立了批评写作这一新的文类的基本面向(所谓描述、阐释和评价)外,狄德罗的艺评强调艺术道德性的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的拉斯金时代。其后,,将艺术批评导向纯粹化和去道德化的方向。这一历程在罗杰·弗莱和格林伯格等人的形式批评中达到高潮。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罗杰·弗莱

然而,如果我们重新审视艺术批评这一独特的智力活动及其文类样式,就可以发现它不仅与近代市民社会的兴起,公共领域的确立有关,而且也直接与报业和新闻业有关。大量的批评写作都是公共领域文化传播和文化娱乐的一部分。批评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媒体的游戏,而其规则相当明确:唯有夸大其词才能搏得眼球。所以,近代形式的艺术批评从一开始便是一种媒体游戏,这一点T. J. 克拉克在其名著《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中说得很清楚。换言之,批评从一开始就加入了意识形态的众语喧哗过程。它们说的并不是全真的,但也不是全假的。,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当代艺术批评的困境。如果我们在理智上认识到艺术批评的媒体话语性质,我们就不会面临批评失效或批评无能的悲叹。说批评失效是从根本上误解了批评的意识形态话语性质;而说批评无能,则从根本上夸大了批评的能力。批评是诸话语效应的一部分,应当回归它的本质。就此而论,批评的两个面相或者说两种成分,就可能清晰地显现出来:它可以是富有学理的真智卓见,也可以是公众情绪、、大众想象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经过时间的淘洗,批评话语中那些富有真知的成分,渐渐形成一部批评史;而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从而渐渐流失的,则成为历史档案(但它们仍然是艺术史的一部分;这就是我提出“批评史是艺术史的前史,只有在这部前史里,艺术史的化石才获得或多或少可辨认的形态”的原因)


现在,经过了上百年,至少是十多年的时间间隔后,我们将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的真知卓见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并不是说这里面全是真理而没有意识形态半真半假的神话成分。而是说,从批评史的角度看,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文本被挑选出来,从而构成了一部批评史的基本文献。从这个角度看,批评是话语建构或意识形态建构的一部分,它参与在思想史的历程中,一个时代的兴奋点和重大关切,一个时代的艺术状态,一个时代的权力、资本和学术的博弈,都在这部历史里得以呈现。


作为艺术学者,我不对权力负责,也不对资本负责,我只对学术负责。因此,作为学术工作者,我们编撰这部批评文选这一行动本身,就表明了我们坚信学术作为博弈三方中独立一方的资格。假如我们心甘情愿做权力和资本的奴仆,那我们就不会再做在许多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而我们之所以还要做这件事,就因为我们至今尚存一个信念:即人类智性不会完全屈从于权力和资本。我相信大多数科学家和艺术家都站在我们这一边。这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底气所在。

沈语冰

2017年10月

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


《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目录

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

前言

上编 批评的典范

一、开端

罗杰·弗莱:《后印象派画家》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美学沉思录——论立体派画家》

:《立体派与抽象艺术》

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迈耶·夏皮罗:《抽象艺术的性质》

二、激变(上)

哈洛德·罗森伯格:《美国行动画家群体》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

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

露西·利帕德、约翰·钱德勒:《艺术的去物质化》

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

三、激变(下)

让-克劳德·莱贲茨津:《星》

罗莎琳·克劳斯:《双重否定:雕塑的新语构》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作品语用学初评:丹尼尔•布伦》

本雅明·布赫洛:《1962-1969年的概念艺术:从管理美学到体制批评》

希尔顿·克莱默:《后现代:1980年代的艺术与文化》

四、近况

达夫·希基:《潜入神龙:论表达美的世俗话语》

道格拉斯·克林普:《在博物馆的废墟上》

哈尔·福斯特:《实在的回归》

让·克莱尔:《当代艺术家的责任》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关系美学》

下编 批评的理论

一、范畴

格林伯格:《前卫与庸俗》

霍克海默、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彼得·比格尔:《先锋派对艺术自律的否定》

本雅明·布赫洛:《第二次的原色:新前卫的范式重复》

阿瑟·丹托:《现代、后现代与当代》

二、方法(上)

雅克·拉康:《图画是什么?》

迈克尔·弗雷德:《现代主义与形式批评》

阿兰·博瓦:《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

本雅明·布赫洛:《艺术的社会史》

哈尔·福斯特:《现代主义中的精神分析及其方法》

三、方法(下)

格丽塞尔达·波洛克:《分殊:女性主义对抗正典》

罗莎琳·克劳斯:《后结构主义与解构》

克雷格·欧文斯:《他者的话语: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

詹姆斯·克利福德:《散居族裔》

哈尔·福斯特:《作为民族志学者的艺术家》

四、反思

T.J.克拉克:《格林伯格的艺术理论》

玛丽·凯利:《重审现代主义批评》

朗西埃:《文本中的绘画》

伊夫-阿兰·博瓦:《反对要挟》

鲍里斯·格罗伊斯:《批评的反思》

附录:作者简介

编后记

编者简介


沈语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世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艺术学理论卷》艺术批评分支主编,《艺术史与艺术哲学集刊》主编,“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执行主编。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等,。独立或合作译有《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等12部,其中《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获AAC第八届“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年度艺术类出版物最终提名奖。因“长期致力于系统翻译介绍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为中国艺术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丰富了中文世界的学术视野”,获第二届当代艺术思想论坛艺术理论奖。


张晓剑,于浙江大学取得文学学士(汉语言文学)、哲学硕士(美学)、哲学博士(美学),现为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合作译著有《艺术与物性》《杜尚之后的康德》,独立译著有《专注性与剧场性》(即出);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新美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文章来源: 西西弗斯艺术小组

延伸阅读:

学术:论夏皮罗艺术史写作的风格/沈语冰

学术:塞尚的工作方式之罗杰·弗莱和他的形式主义批评/沈语冰

学术:通往毕加索的道路——重新认识现代主义/沈语冰

书评:《艺术的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和社会》札记/沈语冰

书评:迈耶•夏皮罗《艺术的理论与哲学》即将出版 /沈语冰

时评:艺术没有终结——对丹托艺术终结论的反驳/沈语冰

访谈: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已是拜上天所赐/沈语冰

访谈:打通内脉,深入堂奥/沈语冰

对话名家丨沈语冰:应确立中国的现代艺术体系

专栏 | 沈语冰:抽象艺术研究的几种主要模式

思想:当康德遇到杜尚(一)/对话沈语冰、张晓剑、陶铮

思想:当康德遇到杜尚(二)/对话沈语冰、张晓剑、陶铮

思想:当康德遇到杜尚(三) /对话沈语冰、张晓剑、陶铮

Shirley ART LIFE: 关注艺术  持续分享

您有任何建议可发至邮箱: shirleyhww@sina.com

投稿邮箱:842789159@qq.com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并及时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原创出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