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书籍推荐 >资管的思维

资管的思维

2021-08-10 20:13:54

 金融未必要跑赢市场,它是管理风险的方式,能提高我们这个社会的生产力,达到我们的目标。

——罗伯特·席勒



“大资管”涵盖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资管、保险资管、券商资管、信托公司等多个领域。资管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是投资,是财富管理。不同的资管机构,却有着不同的投资逻辑与思维。,也是其植根土壤的不同造成的发展差异。





01

“风险控制”还是“风险管理”


“风控”(Risk Control)是过去常见的提法,如今我们更多见到的是“风管”(Risk Management, RM)。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蕴含了金融领域对于风险的认知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认为,金融未必要跑赢市场,但要管理风险,通过风险管控创造价值。资管是金融的一个分支领域,资管的核心是投资研究和风险管理。相对于公募基金在投研领域见长,银行资管更擅长风险管理。,这也是银行理财可以“野蛮生长”的原因之一。

那么,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究竟有何区别?二者实则是交叉相融却又有细微不同的一个概念。风险越大、收益越高是一个基本常识。传统信贷领域,信用风险是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甚至可以说唯一风险。贷款能否收回,取决于融资人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因此,基于信用风险的审查遴选成为信贷业务的核心。给定一个客户经理营销的项目,信用风险当然越小越好,这就是所谓的“风险控制”,着眼于将风险降至“最低”。因此,国企的项目好于民企,附带核心地段土地抵押的项目一定是优质项目。

风险管理的出现则稍晚于风险控制,且在发达国家基本替代了“风控”的提法。投资组合理论告诉我们,投资收益实则是风险溢价,风险被完全分散,获得的只能是无风险收益(譬如国债的YTM)。因此,资管机构或企业的风险偏好,应当与预期收益挂钩,实现风险最优化,而非最小化。也正是基于此,市场发展了金融衍生工具来辅助金融风险管理。利用衍生品可以锁定收益下限,也可锁定收益上限,在不存在基差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理想情况下,可以实现完美对冲的风险管理。




02


银行思维与资本市场思维的差异


银行资管脱胎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因此不免带有浓厚的银行思维印迹,表外业务甚至可以看成是表内业务的一种“衍生”。资本市场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重投研、轻风控,以策略定方向,风格转换随着市场而切换;银行思维是一种渠道思维,负债端依赖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忠实的客户群体,资产端依赖规模驱动,收益来源是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总体而言重风控、轻投研。为打破理财“刚兑”,资管新规明确了银行理财的转型方向。新规打破了期限利差,一定程度上重创了非标债权业务,从而也打击了信用利差这个增长源,从根本上动摇了银行资管的投资理念。但是,银行资管仍有其相对于基金的优势,即风险管理和销售渠道。

不同的投资思维也造成了银行资管和基金公司在组织架构上的差别。基金公司的风控职能,更像是一种“质控”,设置架构控制操作风险、开发模型指标评价基金经理业绩等,偏向于中后台。而银行资管的风险管理,则参与到具体业务过程中,与前台投资经理一道设计业务架构、参与投资决策,更偏向于前中台。得益于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中的主导地位和多年的信贷网络积累,银行资管在风险管理上有天然的人才、信息、技术、经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投研能力缺失的短板。

如同国际贸易学讲究比较优势,资管机构也有比较优势。新规后银行资管的比较优势仍在风险管理与销售渠道。在保持资金相对优势的前提下,银行资管可以从投研和风管的进一步整合中获得新的比较优势。




03


“非标”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有。当然有。

非标是银行资管的压舱石,也是在资本市场下行阶段银行资管相对于公募基金的另一个比较优势。

非标要全部转标或者回表吗?

不是,当然不是。

市场有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只要不引起系统性风险,社会需要杠杆作用撬动更高收益,也需要杠杆效应来进行零和博弈,如同资金配置一样,这是不同风险偏好下需求的撮合。这些多样化的需求,表内信贷不可能满足,标准化投资不可能满足,只有非标投资可以满足。因此,非标不仅是信贷的一种补充,更是一种新型投资方式,,对投资者和整个社会是有利的。正如同有了期货合约还需要有更为个性化的远期工具一样。




写累了,待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