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书籍 >【调查】你有多久没阅读了?

【调查】你有多久没阅读了?

2020-11-08 00:21:27

点击「今日花都关注花都最权威的一手资讯

我们都知道双11、白色情人节等各种名目繁多的节日,但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一个和读书有关的节日——世界读书日

 

今天,请静心下来面对一个问题:你上一本完整读完的书是______?

 

很多人其实已想不起来上次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了,工作太忙,聚会推不掉,好不容易翻了几页却忍不住拿起手机开始刷微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时代变迁,人们的阅读方式亦不断发生变化。从延续千年的书本阅读,到如今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等,阅读手段多样化演进。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走进人们的书房与手提包,阅读逐渐沦为快速消费品。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才是“悦读”,引人深思。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余热未散之际,今日花都小编走访了花都区内部分热爱阅读的市民,且看看他们,“悦读”了吗?


陈松锐,私企总经理,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

网络阅读削弱深度阅读的能力

陈松锐是私企的总经理,他认为阅读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传播媒介形态的变迁,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以前的书面文字,发展到影像视觉及现在的电子媒介。这样的变化对于他而言是适应,谈不上习惯与否。


在他看来,电子网络媒介确实使人们的阅读方式、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的关键节点主要在电视的产生及网络的普及两方面。电视的巨大优势在那丰富多彩的画面,人们通过画面就能够读取到一些最新的资讯,但画面间隔的时间短,让人们应接不暇,丧失思考的时间与习惯,因为人们如果通过眼睛就能够去知道并理解某些事物,必然会慢慢放弃思考,对所读取的知识与信息之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网络亦然,它能使人得到即时的满足,但却阻碍了我们的大脑进行深度的或创造性的思维,使我们对什么事都一知半解,很难集中精力去专研某一事情。


陈松锐的体会是,在网络进行阅读时感觉注意力开始漂移,只能略微浏览一下,这种互联网所倡导的丰富性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的阅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削弱了他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在网络上阅读新闻时,他常常只是看个标题,或者看简要介绍,因为他认为同一时间太多国际国内的新闻在更新,无法全部阅读,对于新闻他只能了解个大概。


陈松锐说,以前他爱看文学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工具类字典等,也偏向于买此类书籍,每月大概会花工资的5%在买书上;现在他阅读的媒介和习惯已经有所改变,但仍会有选择地购买书籍,买一些工具类的、有实用价值的书,并不会跟潮流阅读书籍。


李玉华,秀全中学老师,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

比较喜欢传统阅读,但也不排斥电子阅读


李玉华是秀全中学教研室副主任。作为广州市名教师,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闲暇时或者睡觉前都会阅读书籍,对近年来大众阅读方式与习惯的变迁有深刻的体会。


李玉华表示,以往主要依赖于书报刊等传统媒介阅读,携带书籍外出还得考虑重量的问题,现今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带着手机或者电脑就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方便了不少,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需求。然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群由于还不太能够掌握电子读物的下载方法和担心长期看着电子屏幕会对视力产生不良影响,大多还是比较喜欢阅读报纸、杂志、书籍这类纸质媒介,不太习惯看电子读物。


她说,出于职业的需要,她一直以来都比较倾向于购买教育教学类、学术研究类书籍,其他类型的书籍也有广泛涉猎。以前杂志书还比较流行时,《读者》《意林》《半月谈》等杂志,她每期都会购买,除此之外,她还会不定时地购买一些感兴趣的书籍,流行的时事手册、、人物传记、健康养生类书籍都会一一收入囊中,报刊更是不在话下,她的书架上随时可见《大国崛起》《货币战争》《我的教育理想》等书籍。


经过这些年来阅读的沉淀,她现在更偏向于看一些富有历史底蕴的书籍,也会选择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来进行阅读,还会关注看书有道、中国教育报、清华南都、时事观察、壹学者等微信公众号,打算以后再购买一个电子阅读器,这样也比较环保。“阅读习惯肯定要有,因为阅读的过程就等于是与人经验交流的过程”,李玉华说,“通过阅读,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更多地认识这个未知的世界,了解自己尚未接触的领域,开拓自己的视野。”


罗敏红,小学教师,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

习惯于纸质阅读


罗敏红今年42岁,是一名小学教师。


大学本科毕业的她,以前非常喜欢阅读文学类的书籍,以诗词典籍和中外文学名著为主,如《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纳兰词赏析》、《宋词一万首》等等。


尽管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阅读工具,罗敏红表示平日里的阅读依然是以纸质书为主,她坦言还是比较习惯于纸质阅读。一直以来她都习惯到图书馆去借书看,中外文学名著和小说都能在图书馆借到,但书法方面的书就会选择自己购买,大概一年在书籍方面的花费在一千元以内。 罗敏红说,虽然知道在网上看书更方便快捷,但还是习惯了捧着一本书来看,而且现在更愿意看一些比较轻松休闲的书。


李林 外企采购主管,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

传统阅读不是电子化阅读方式可以取代的

今年已经三十好几的李林,是一家外企公司的采购主管,平时工作很忙。但对于阅读,他再忙都坚持。他说,相比现在,以前没那么忙的时候,看的基本是纸质书,而且经常会买书,有时候一买就会买很多。“传统的阅读,是一种享受,是精神上的一种升华。”李林说,他非常享受传统阅读方式给予自己精神上的这种享受。

现在,因为工作很忙,但他依然坚持着买书的习惯,虽然很多书本都是通过网购买来的,但有空的时候,还是会抽出时间到书店去逛逛,购买自己喜欢的书。

李林说,这种感觉是电子阅读给不了的,传统的纸质图书具有独特的魅力,因为阅读也是吸取知识的一个渠道,也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是一种思维的享受和感官的享受,而不是电子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取代的。不过,他也坦言,对于电子阅读,也是需要的,“电子化的阅读获取信息量比较方便快捷。”李林说。


陈静文,大学在校生,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

“传统”与“电子化”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合理有效地阅读


作为一名90后,陈静文坦言,阅读方式与习惯的变迁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这一代人。


就以她个人的经历而言,小时候,出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很喜欢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未解之谜》之类的看似解密世界的书籍,也很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念小学时,比较喜欢购买教辅资料和英语学习类的书籍,还有风靡一时的小漫画书;到了初中,青春校园言情小说非常火爆,在同龄人之间很受欢迎,很多人都到书店里借阅或者购买此类书籍,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也会去购买《读者》《意林》等杂志,晚上则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朱自清散文集》等书籍。


很快,手机和网络,电子读物开始慢慢地进入了大家的生活,到了高中,电子读物在自己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阅读仍以书刊杂志为主;到了大学,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阅读也从以往的以传统书籍报刊为主,转向传统媒介阅读与电子阅读参半的方式。细究其原因,是由于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和便利性是传统媒介所不能企及的,但传统媒介阅读与之相比更容易使文字直抵人的心灵,所以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进行阅读。


对于阅读,陈静文觉得,不应该纠结在传统阅读还是电子化阅读上,而应该“多读好书”,即多读几本好书,多读几次好书,每读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

采访手记


应合理运用“电子化阅读”

“电子化阅读”时代的到来,顺应了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给人们精神生活上带来的新变化,它让人们在间断、短暂的时间中迅速获得有效的信息和足够的娱乐资源。“电子化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针锋相对的关系,相反,在信息化时代,“电子化阅读”作为获取信息和日常社交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已经成为传统阅读的有益补充。


笔者认为,当下大家对来势汹汹的“电子化阅读”不应该一味地排斥或者毫无选择地接受,而应该通过对它的合理应用,实现对它的更加科学的管理和驾驭。因此,最好的状态就是“电子化阅读与传统阅读两相宜”,不让“电子化阅读”或者传统阅读成为单一固化的阅读习惯。面对网络成为阅读世界的数据接口、电脑屏幕充当“扁平化地球”的隐喻,我们须将“电子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方式结合起来,放慢脚步、提升情趣,广读博学、全面拓展,真正做到“悦读”。

阅读延伸: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过半人群仍喜欢纸书

,一系列的数据反映了国民阅读指数的变化。从整体趋势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率呈全面上升态势,包括综合阅读率、图书阅读率、数字阅读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在内的数据均全面上扬。从阅读量上看,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接触率依旧高于电子书,纸质书或许在可预见的阶段,并不能被数字阅读轻易取代。

2015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

具体到数字阅读与纸质书阅读,这一上扬趋势体现在: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比2014年增长了0.02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比2014年增长了0.04本。


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7年上升,达64.0%。我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一小时,通过手机上网比例高于通过电脑上网比例。其中,微信阅读增长显著,超半数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


调查发现,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和光盘阅读接触率均有所上升。有51.9%的成年国民在2015年进行过微信阅读,同比上升了17.5个百分点。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八成的人进行过微信阅读,且使用频次为每天2.67次,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报告称,总体来说,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平稳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迅猛增长。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近九成为49周岁以下人群,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近六成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57.5%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通过对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57.5%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27%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在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中,最喜欢的电子书类型为“都市言情”,其后是“文学经典”“历史军事”“武侠仙侠”“玄幻奇幻”等。

  ,从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来看,电子阅读器经过2011年至2013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发展速度已经放慢。从美国的情况看,今年电子书销量的增速已经低于纸质图书的增速。这或许从另一方面给纸质书不会被数字阅读所取代以佐证。


  同时,他认为,包括综合阅读率、图书阅读率、数字阅读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在内的数据均全面上扬,显示出国民阅读受到广泛重视,并得到全面发展。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持续快速发展,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在成为国民新的阅读趋势。国民对阅读的需求日趋旺盛,对个人的阅读需求和全民阅读公共服务的需求均不断提高,意味着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会。



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读书日”,最早可追溯到1926年西班牙国王首次设立的“西班牙自由节”,1930年庆祝活动移到4月23日——塞万提斯、,以此致敬文学巨匠们为文化进步所做出的不可替代贡献。碰巧这一天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从此,书籍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藉此鼓励世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

花都新闻中心《今日花都》报  张金荣 

实习生 梁嘉琪 陈静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