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联盟新闻 >学习的秘密:如果坚持很难,就只剩“一口吃个胖子”了

学习的秘密:如果坚持很难,就只剩“一口吃个胖子”了

2021-08-11 04:36:32

学知识,可以“一口吃个胖子”吗?许多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不但有可能,而且经常发生。不但可操作,而且有方法论。这种突破就是个体的认知革命,它的代价是转换思维的痛苦,收获就太多了,比如迅速通过某某考试,拿到某某工作offer,或者迅速搞定论文,等等。本文与你一起聊聊突破式学习。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期待你的观点。

 

谚语云,“别想一口吃个胖子”。类似的概念还有,水滴石穿,欲速则不达,等等。历史告诉我们,凡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它的反面一定也很有道理。只是情景不同,条件不同。

比如,水滴石穿,说的是只要持之以恒,漫长的时间积累,使得原本微不足道的力量累积起来,居然可以击穿岩石。我们相信这种力量,因为这是无处不在的事实,也是生活常识。但是,要实现这种巨变需要一个条件——持之以恒。实际上,这是一个极为苛刻的条件。我们人生中最想拥有的就是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最近的《异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样的著作传播,让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虽然,世界级专家这个“大罗卜”悬挂在我们面前,但付出1万小时的代价,却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是因为没有这个雄心壮志和良好愿望,而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的不确定面前,许多人的坚持都是脆弱了,甚至不堪一击。原本试图穿石的“水滴”,在滴下的过程中尚未触碰到石头,却已被风吹散,或者蒸发的无影无踪。

当然,这不足以让人绝望。武功除了讲究时间的积淀——功夫,还有出奇制胜!如果奇做不到,至少还可以快!




快,是互联网的节奏。



如今,我们知道,只要有足够的压力,水枪可以击穿钢板,几秒钟之间。



                      

              高压水枪击穿钢板


快,需要一个条件,巨大的压力,以及将这种压力进行转换。有趣的是,现代社会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压力。比如,昨天有个网友问我:

现在在考研,金融专业,还有五十多天,有好的办法吗?去年考过一次,离目标线50分的差距。专业课,书很多,看不完。高数,大学只学过简单的。因为我本科是新闻,后来学的金融,所以高数有些薄弱。另外还需要鸡汤......

这个网友的提问,迅速把我带回到大学时代,研究生时代。一口吃个胖子的事情,事实上,不但很多牛人干过,而且我和我的许多同学也经常这么做。我的意思是说,这么干的人比例相当大。他们或出于压力,或出于兴趣,迅速在某个知识领域实现突破。而且这背后是有方法的。

 

“一口吃个胖子”的故事

昨天在我公号上发的那篇文章,“巴菲特的秘密武器:想财富自由吗?先在专业上看他几百本书”,就是一个例子。为了研究,巴菲特把图书馆所有关于的书都借出来,一口气看几百本有关的书。他很快成为专家,通过卖信息和指南赚钱。这是他16岁的时候做的事情。




高盛的主席,科恩。这位从小患有阅读障碍,在学校里一直被老师歧视。老妈只盼望他能拿到高中毕业证,当个火车司机就不错了。没想到他大学毕业了。第一份工作是安装窗框。但是,他很想当股票交易员。他鼓起勇气,创造了一个期权交易员的面试机会。而他在这方面,实际上毫无积累。在面试前的一周,科恩突击期权交易知识,结果拿到了交易员的职位。不但如此,就在那短短一周左右的时间,他对期权的认识甚至超过了面试官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他只看了一本有关期权交易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他把这本书吃到了脑子里。


更多的情况是准备考试,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不仅需要,而且必须“一口吃个胖子”,短时间内通过考试。

,很可能已经超过了他的大学老师。他16岁的时候就能想到以光的速度陪着一束光往前跑会看到什么,足以表明,他对物理学思考的深度。研读大师的著作和独立思考,占据了爱因斯坦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所以考试只能临时抱佛脚。借来同学笔记,短期突击。都过了。




再比如孙正义,阿里最大的股东。作为初中毕业生转学到美国,他两个月的时间把美国高中课程学完,3天通过毕业考试,而后又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个故事很长很精彩,找个机会专门聊。


这些都是牛人“一口吃个胖子”的例子。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以后找时间,一一写来。

不那么牛的人“一口吃个胖子”可行吗?只要压力大,方法对头,智力正常人都能行。

 

大学里“一口吃个胖子”有多频繁


大学期间,我入学后不久,就听说了许多北大图书馆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说,大家去图书馆都要排队,读书热情高涨,以致图书馆的玻璃门都被挤碎了。我一直期待看到这样的场景。然后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大家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爱好。有的想出国,有的喜欢打游戏,有的着迷计算机,有的忙着开店。当然有的人忙着看各种书。比如我就是这类人,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杂书,也喜欢看很专业的书。我几乎天天去图书馆,但一直没看到门碎了的情况。事实上,早上排队的情况也很少见到。直到,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想去图书馆占座。占一个座位,可以在那里学上一天,不用在各个教室跑来跑去。在占座这件事事儿上,我和同宿舍的一位兄弟通力合作,配合默契。有个人先去占座,然后回来吃个早饭,俩人儿再一块过去。那时,他自行车坏掉了。我们俩起一辆自行车。我自行车的后座坏了。然后,我俩骑车在路上的时候,总能吸引很多的目光。

占座这事儿,大多数情况下,不单单是为了争分夺秒考个好成绩。据我估算,有一半的同学期末考试是需要突击的。以我们班为样本,大家平时不怎么上课,都在忙自己的事儿,考试之前才在专业上用功。这就是说,有一半的同学都在干一件事儿:突击考试。

期末突击的节奏如何?每学期平均上七八门课,期末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所有科目的考试。也就是说,平时完全不学,成功完成突击的人,平均一周以内就要实现一门课程的突破。

我记得有一次考试之后。我那同宿舍的兄弟跟我感叹了一句。他说,仔细琢磨,考试也不完全是件坏事儿。就是考试这几天,我觉得在专业上学到了东西。我对他说,还好有期末考试,这才练出咱们的突击能力。

上面这个故事实际上就说了一件事:许多人都突击成功了,而且突击也确实能让人学到东西,而且是快速学到东西。

前几年,有个加拿大的大学生斯科特.杨(Scott Young)很多。原因是这个人用了一年的时间把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全部学完。他把这个过程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后来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如何高效学习》,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其实,Scott Young做的事情并不神奇。许多中国的大学生在期末突击考试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斯科特的亮点在于:

第一,他是主动的学习,不是为了完成期末突击。

第二,他把这个过程当做是一次学习实验,在自己的博客里记录了这个过程。

第三,有系统的总结,他把相关文章结集成书。

如果中国的学制灵活,很多人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情。

但斯科特的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个缺点就是很抽象,例子很少。虽然有若干操作性的干货,还是让许多人不知道怎么做。下面,我还会在一个实际的情景中讨论。

斯科特的另外一个亮点是,他这么做是有依据的,就是所谓的“费曼技巧”。理查德.费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因为量子电动力学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人思维灵活,妙语连珠,他是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偶像。斯科特归纳的费曼技巧如下:



 

另外,费曼技巧也被称为“高效学习”的终极武器。

我认为,费曼技巧的精髓在于他的那句名言,“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这是一个大话题,以后抽时间专门写一篇文章。对于,“一口吃个胖子”,突击学习,快速突破,费曼技巧足以完成原则性指导。

 

只不过,我们要把它在整个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具体化。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精通一门知识到底需要经历哪几个境界。这是我们攻克一门知识的最红宏观的路线路,心路的路。

 

精通路径:精深训练的九个境界


无论是“一口吃个胖子”还是“唯快不破”都强调的是速度。那么,方向是什么?如果方向错误,再快,也是白瞎。对于知识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其规范。但是成为任何知识的专家,内在状态确实一致的,甚至,走过的思维历程都是惊人的相似。我将这个历程归纳为,精深训练的九大境界,或者迈向精通的九个台阶。如下:

 



第一个台阶是要能看懂,书要能看懂,专家的话要能听懂,专家的技术要能看懂。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这一步就出问题了,所以许多人从来没进入过学习状态。

第二个台阶是能记住,能记住最基本的定义,基本的定理,基本的公式。记住一个事物的方式很多,最根本的是通过图像、通过例子,实现理解记忆。

第三个台阶是会解题,一旦达到了会解题,那么我们考试考个及格的分数就不成问题了。比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考研等等,问题不大。对于非考试类的知识。这里的解题是指解决问题。包括抽象的思维问题,也包括实际问题。

第四个台阶是熟练解题。

第五个台阶是会梳理。让知识在大脑中不断实现有序化。

第六个台阶是融会贯通。到了融汇贯通的阶段,考一个优秀的成绩那就不成问题。

第七个台阶是把握数学思维。像那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思考。

第八个台阶是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九个台阶是乐此不疲,或者欲罢不能的学习,在积极心理学里面称之为心流体验。例如,学三个小时数学,好像才过了半个小时一样。

 

 

比如英语,给你单词,你能看懂。给你个句子,你能看懂。所以,能看懂并不简单。怎么办?死记硬背,背单词?这就是许多人的直接思维。但是,这么做恰恰是低效的。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个单词形象化,更好的是把单词放到语境里面去。所以,对于缺乏语言环境的人来说。我一贯主张,背文章,背好文章,而不是背单词。文章包含句子、包含单词、包含语言,而反过来,不成立。我就是这么做的,很多大牛人也是这么做的,比如辜鸿铭、比如格莱厄姆,等等。

以数学为例,这个让许多人最为头疼的学科为例。能看懂,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能举例子。比如看到“三角形”,你应该联想到有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等。这是最初级的。“读懂”更深一层的含义是,知道来龙去脉。对于数学,就是能够对定义,定理,公式,懂得它的来龙去脉,甚至懂得它怎么推导。也就是说我们从内心里面要去回答,我们大脑里面一看到这个定理,这个公式,能够形成关于它们来龙去脉的丰富联想。

往往是这一步,使得很多人难以入门,一旦我们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马上就迈上了第一个台阶,迈上第一个台阶之后,能记住会解题,只要我们把那些最基本的东西给做出来,做一遍,亲自动手去算一遍,那么我们马上就会跨过第二个、第三个台阶。

然后第四个台阶是熟练解题,那就是在这个解题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这样的,有意识的思维操作的训练,那么熟练解题也为之不远了。

然后是会梳理,什么是会梳理?每一个学科既然是学科,就必然有逻辑。会梳理,就是主动去提炼一门知识的基本逻辑。一旦提炼出来,那么你就会看到,一门知识的每一章或者每个部分都在重复同样的思维结构,那么把那些知识点都给汇总到这个知识结构里面,那就是会梳理了。从问题、到定义、到基本的命题(定理、定律)、到命题之间的逻辑推演,到解决问题。所有的知识都是这样的思维结构。

第六个台阶是融会贯通。什么是融会贯通?例如最抽象的数学。例如导数,导数,是从什么问题引入的?导数的定义,它的严格的定义是什么?它对应的几何直观是什么?从导数怎么推出来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导数的定义和运算法则又有什么用?能解什么样的题目?这样的思维过程也可以在不同的知识之间进行展开,比如导数和极限是什么关系,导数和微分是什么关系,微分和几分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一步步这么做下来的话,那就是融会贯通了,对这一章,这一节,甚至整本书融汇贯通了。我们后面还会讲具体的例子,不过不用数学举例子。毕竟,数学不够大众!

然后第七个台阶。把握一门具体知识的思维。每一门知识的具体思维是不同的。例如把握数学思维。什么是把握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就是一个一个的基本的思维操作,像加、减、乘、除法,各种类型的加、减、乘、除法,像加一项、减一项,像它的定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定义?它的问题是什么?这个定义能解决什么问题?当我们提这些问题的时候,去找它的答案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思维去训练的时候,那我们就把握数学思维了。除了几何之外,所有的数学分支都在反复运用加减乘除法,只不过运用的对象不同。有时候是对具体的数进行操作,有时候是对函数操作,有时候是对向量操作,等等。但是,这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的思维操作过程是共通的。




第八个台阶是体验学习的乐趣,一旦我们做到前面这几步的话,那么学习自然就有乐趣。那是一种高级的思维的乐趣。设想一下,我们面对一块黑板或者一张白纸,我们从导数的定义开始,开始做起,一下就把这一套全都写下来了,不用看参考书,从导数的定义一直推出这个导数的运算法则,解出一些基本函数的导数,然后解出更复杂的函数的导数。这里面能没有乐趣吗?当然有乐趣了。而且我们回答了心中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呢,它不但可以提高成绩啊,而且还可以,可以跟其他人来交流,给其他人带来启发。

我们达到第八个台阶就很容易到达第九个台阶了,就是乐此不疲,我们称之为心流,flow,或者“欲罢不能”,这时候,学习再也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学了三个小时的数学,感觉时间才过了半个小时一样。

那么到了这个,四、五、六、这个台阶迈上去,那么我们数学考个优秀的成绩,考个120分,就不是问题了,如果我们到达了这七、八、九,这三个境界,那么考更高的成绩,像我刚才那个师弟讲的,考130分,130分,140多分,那就是完全有可能的了,因为你都觉得数学学习都不是负担了,不是障碍了,不是痛苦,而是享受了。到这一步,成绩已经变得不重要。你甚至可以把这个“从精进到精通”的过程,移植到更多的知识门类。到那时候,芒格的100多个模型,就不遥远了。你才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一口吃个胖子”的三个操作要点


1.五问阅读、高效的阅读


如果你身边没有一位高手在对你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那么读书就是最高效的学习途径。因为,书籍放在那里,快翻、慢翻、跳着翻,随你,圈圈点点随你,一目十行随你,一字一句,随你。总之,随你折腾。

常常有人说书本是死的。但高手不但能让一本书死而复生,而且能跟书,跟书的作者进行百转千回的对话。

 

许多人看书都会掉到陷阱里面去。这个陷阱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该看书里面的什么内容。全记住是不可能的,划重点吧,又不知道哪里是重点,似乎哪里都是重点。我曾经就是这样的。后来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豁然开朗。从此阅读于我而言,有了迥然不同的含义。当然,这事关“一口吃个胖子”。

先听我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包含着如何操作。即便在应对考试这样的情景,也可以照此操作。

我一直对教育感兴趣。读了许多教育方面的书,后来读到蒙台梭利。我发现,我遇到了真正的高手。蒙台梭利的著作,比如《童年的秘密》,我读过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有说不清我到底懂得了什么,到底弄明白了什么。我的直觉就是,这本书比我之前看的所有的教育方面的书都要深刻。比如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比如杜威、裴斯泰洛齐、洛克的著作,等等。后来我又看了蒙台梭利的其它著作,比如《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技术》,这本书厚大600多页,是三本书合成一本的大部头。仍然是此前的感觉,有收获,非常好,但不得要领。里面涉及的概念非常多,有些概念是蒙台梭利自创的,比如精神胚胎、心理岐变,有些是恒久的问题,比如智力、专注力等等。




为了弄明白蒙台梭利教育究竟在说什么,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她的著作。其中有一个月的时间,《童年的秘密》我阅读了几十遍。不断在上面做标记,划重点。但是,当我自问:我是否把握了蒙台梭利的理论的时候,我发现我还是没有把握。我的智力显然没有问题。从这个经历中我得到一个认识,获得知识绝不是一个的过程。相反,获得知识是困难的。

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伟大的惠勒曾经讲过的一句话。“没有问题,没有答案”。惠勒是真正的大师。他在量子力学和宇宙学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黑洞这个概念就是惠勒提出来的。他的两位最著名的学生,一位是理查德费曼,因为在量子电动力学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更因为他的《费曼物理学讲义》而成为此后所有物理学工作者的导师。另外一位是埃弗里特,他提出了多重宇宙学说。惠勒曾经说,“大学里为什么要有学生?因为有老师不懂的问题,要学生来解答。”这两句话,我读过之后,再也没有忘记。因为,它道出了学问的本质,知识的本质。



“没有问题,没有答案”。虽然看了许多遍书,但是没有提问,所以没有答案。我们看书有一个习惯,就像原始社会的人采集果子一样,这个习惯似乎印刻到我们基因离了,以至于一直延续到了知识时代。我们看到书里面的概念、知识、图像,就想把它采下来。当今,我们用智能手机把各种文章、图片、资源采集下来。我们看书的时候,划线、划重点,圈圈,所有这些动作都是希望把知识采集下来,采集到大脑里面。这个采集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记忆。在很多时候,我们一看书,尤其是看专业方面的书籍,第一欲望就是把它们记下来。所以我们不停在书上面画圈。然后,发现并没有记住那么多。于是许多人就去研究艾宾浩斯记忆或者遗忘曲线,希望加强记忆力。后来还是没记住。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焦虑。然后继续画圈。反复琢磨。这个过程当然会促进学习,但是效率太低。

知识的本源是什么?知识的本源是问题。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或实际、或抽象的问题而产生的。比如说,几何学。最初是为了分配土体,丈量土地,建造各种建筑物,而产生的。如果不发明点、线、面的概念,不发明面积、体积的概念,人们很难高效的做那些事情,甚至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天文学,最初是为了计算时间,为了航海,为水手船只指引方向。再例如,被巴菲特视为的,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评估一个股票、以及它所对应的那个公司的价值。如果没用系统的评估办法,那么人们买股票的行为跟买彩票几乎没有差别。等等。

在知识产生之后,问题,是一切知识之源。在知识产生之后,是问题,赋予知识以生命力。把握了问题就把握了知识之源,把握了问题就把握了知识的生命!

想到这里之后,一个傍晚,我吃过晚饭,在中关新园我所居住的公寓,打开了《童年的秘密》。夕阳西下,阳光是温暖的。我带着问题走进了这本书。

首先,《童年的秘密》里面所说的秘密究竟是什么?这是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但我确信这个秘密一定对应着一个大问题。然后,我打开书的第一章,发现一大堆论述,跟此前一样。只不过,这一次,我尝试了一个新的办法。我给这个章节补充上一个问题。我问,这一章读下来,蒙台梭利究竟想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任何知识类的书和抒情散文的不同,散文杂文,主要目的是激发人的情绪、产生一种心境。而知识类作品的核心是为了解答问题。

我把每一章,每一段都设法补上一个问题。当然,我发现,作者有时候会在书中明确的提问。这种情况,只需要把提问的那句话标出来,把问号重点突出出来。然后,在文字中寻找作者所给出的答案。

作者如何回答问题?有些时候,作者的回答中并没有新的概念,仅仅是原有的、我们知道的概念的排列组合。但有些时候,作者的回答中包含了新的概念。比如,精神胚胎,心理胚胎。这是在任何其他的书中都没有,这个概念是蒙台梭利发明的!它显然是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显然,如果一个陌生的概念是有意义的,那么它一定与我们原有的某个概念有联系。然后我在书中找,这个心理心理胚胎到底指的是什么?用不了多久,找到了。它实际上指本能。那么在蒙台梭利看来,心理胚胎到底包含哪些本能呢?我在《童年的秘密》中继续找,然后发现,这本书里仅仅提到了两种本能,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这两个本能又是什么含义呢?主导本能指的是人为了生存所产生的种种行为倾向,比如自我保护,比如繁殖,养育后代。工作本能很简单,人生下来就喜欢工作,比如小孩儿,只要醒着的时候,就是各种折腾。如此,这样读下去。后面,你总会在关键段落,或者在许多的地方意识到一个反反复复出现的主题。




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我终于发现了:童年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实际上这个秘密对应这样一个问题:人格是如何形成的?这是,蒙台梭利的所有著作最核心问题。这也是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因为此前,没有人系统的回答过。而蒙台梭利,从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教育学,以及自身大量的实践为依据,前所未有的解答了这个问题。然后,以这个大问题为核心,把一系列的基本概念进行有机排列。你就获得了对这本书的前所未有的理解。

当我这么做了之后。我发现,许多的学术论文简直就是垃圾,它们从未触及教育的核心。显然,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正确的表达是,许多人没有下这样的功夫,所以把握不了要领,把半瓶子醋的东西发表出来了。然后,我也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做了一次报告。论文发了之后,有一些教授跟我联系。这是我在博士后期间做的事情。

前年,有个师弟考金融硕士。他是学法律的,想考金融,起初定的是考北大的金融专业。后来发现北大的金融专业偏理论,而他想从事金融行业,最好硕士读两年。这样,他重新调整,。

一天晚上,宿舍停电,他来找我聊天。聊起他考研的痛苦,专业书太多。看不过来,记不住。不断的梳理,做笔记,还是感到吃力,压力很大。距离考试已经不到两个月了。

我没有学过金融。我就把上述我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的读书经历跟他讲。另外,还讲了我按照同样的方法读《道德经》的过程。他恍然大悟,当即决定回去试试。过了几天,他告诉我,方法有效。他把整理的概念,知识点等等,按照问答的方式进行了梳理,豁然开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得出来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转年,。

这个问答式的阅读,可以概括为“五问阅读”,对于任何知识,任何章节,任何一本书,至少问他五个问题。如果这五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就像上面我所说的那样,当你找到答案的时候,你就豁然开朗了。



 

2.如何有效做题


做题,让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的。

衡量学习的进度很简单,弄懂了、弄会了多少题目,就有多少进步。

如果进行了前面阅读的训练,做题就很自然了,也不难么困难了。

现在的情况是,许多科目的辅导书很多,题目很多。如何高效做题?

从学习的角度看,会做的题目,只能练细心,练熟练度。

关键是,你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目,让你长知识、长水平。而这一大类题目里,从学习角度上看,只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你看了答案,马上就能明白,就能懂的题目。

第二类是,你看了答案还是不懂,甚至你连题目都读不懂。

你要把大量的经历都放在第一类的题目上。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大量的各种应试的辅导书。它们把题目的解题步骤,题目类型,解题思路,知识点,涉及的概念、命题,全都总结出来了。通过这样的题目,你很快就能明白一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且你正在学的概念和命题,到底是怎么用的。

这样做的原理是,通过“如何运用”来理解知识,同时,“如何运用”也正是你的首要目标。

有效做题的第一原则是:亲手做。




最麻烦的是,看题目,以为看懂了就真的懂了。任何学习的第一大误区就是以为自己懂了。会做题吗?能给别人讲明白吗?一试便知,究竟有没有懂,可惜绝大部分聪明人不做这样的尝试,就以为自己懂了。

所以你应该收集尽可能多的第一类题目,然后做笔记。一道题一道题的学习,最好从头到尾抄一遍,目的是把一道题目里涉及到的所有的东西穷尽。

这么做的最大的好处是,避免很多无效的胡思乱想。比如说,如果注重课本,看到极限的概念。你会百思不得其解,总觉得这个概念很奇怪。事实上,它确实很奇怪。极限的概念在历史上已经变动了好多次,现在仍然有数学家在研究极限的概念。但是,在考试的范围内,极限的概念是明确的。你只需要掌握到如何用它来解题就可以了。



对于数学这个科目尤其需要这样做。你必须把课本里面的所有例题,都独立的做一遍。达到全部独立做出来的程度,你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对于数学科目,在你解题失败后照着答案手抄一遍。在你抄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到底哪步错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在抄写的过程中会对定义、定理、解题步骤、思路有更细微的发现。

 

如果上面所说的第一类题目你已经穷尽了。这时候你面对的情形是,第二类题目——看答案看不懂,甚至连题目都看不懂。因为里面包含着太多陌生概念和命题。这时候,你只能看书才行。再回到之前所说的问答法,去看书。看书看累了,做题,做题厌倦了,看书。


  这两个环节还是在自己的思维内部迭代。下一累操作,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大整合。

 

3. 教是真正的学


通过问答读书找到那本知识的灵魂,通过做题让思维熟练化、精细化找到那门知识的血肉,那么当你试图教别人的时候,你就开始建立骨架,并且将所有这一切统一到一起。

惠勒说,“只有在教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学”。

费曼说,“当我不能把握所知让一个大学新生明白,那么我就没有理解它。”

怎么样?很夸张吧。这就是方法。



 

我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另一次生化,就始于讲给别人听。就是不断跟身边的朋友讲。朋友过来找我吃饭聊天,问我最近读什么书,关注什么问题。我马上说,我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给我二十分钟,我给你讲清楚。然后,滔滔不绝。再后来,压缩到十分钟。实际上,如果你以问答的方式去讲,顺便带着激情,你的听众会被感染,然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对话就产生了。知识变成获的了。




我这么做不是突然的,而是有准备的。当我对一门知识感觉有了入门之后。我就会做笔记,试图给别人讲。哪怕这个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门知识,我都设法给他讲明白。我设计了很多版本,最短的版本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TED大会的演讲,一半十八分钟以内。许多国际研讨会,或者大型论坛上,普通发言的时长为15分钟。博士后论文答辩时间,十五分钟。等等。也可以设计比较长的版本,比如设计成一节课,45分钟的分享。等等。后来我在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做了相关报告,也曾应邀到一个服装厂给员工做报告。等等。每一次,都是一次精进的旅程。

当然,教是真正的学,或者教是最好的学,它的内核非常简单——对话!

你可以加入一个社群进行提问。

你也可以加入一个社区提供回答。

你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比如微信、微博、各种号上面发文章分享。



 

当然,在你应对你们棘手的考试的时候,时间非常紧迫,这些事情来不及做。但至少,你可以在一个大开本的纸张和本子上,不断划一门知识的结构图。可能最开始的时候非常丑陋,残缺不全。不要紧,这个操作会激发你的思维。不断的划下去,同事你的思维已经开启了对话,跟那门知识的对话,跟那本著作的作者对话。不要觉得这个过程很奇怪,那些精彩的演讲,那些精彩的思维都是这样傻呵呵的摸出来的,例如乔布斯的发布会演讲,至少要练上几十次。等等。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其实,进行的是同样的过程。也许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但很可能,它对我的帮助更大。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一口吃个胖子”

 

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类》,其核心都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国际级专家。当然除了个别需要有特殊天赋的领域,比如让邓亚萍成为国际级篮球高手,那确实不可能。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基于严肃的科学研究,又有大量的案例,再加上几位畅销书作者的功力,这个观念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今天,这件事儿已经不是秘密,而成为众多知识青年的常识。但是有趣的是,与这个观念的流行相反,打算这么做的人却并不多!即便,人们面前悬着的“大罗卜”是成为世界级的专家!

例如,罗辑思维早期的创始人之一申音,曾经发起国一个栏目《怪杰》。他定义《怪杰》为:这一个关于兴趣、方法和1万小时练习的互联网真人秀。我们邀请所有新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同场竞技,角逐百万奖金、百万粉丝、你自己的互联网品牌。在官方微博“怪杰ET ”上如此描述:爱干+苦干+巧干,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关于兴趣、方法和10000小时练习的互联网真人秀,这是一个危险的节目,是把个性和技能无限放大的舞台,也是你成长为山峰的起点,够认真,you can you come。这个节目后来并没有延续下来。

其中的原因在于,人性。坚持一个东西实在太难。

并非我们不想水滴石穿,而是,水滴石穿要求的条件足够苛刻,以至于,生活中的各种突发的变故,都能打破这个过程。当然,果然做到了水滴水穿,那当然是牛人。

如果做不到,或者经常并打断,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水滴石穿之外还有“一口吃个胖子”。

我们不说孰优孰劣。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方式,我们都要尽力而为。它们之间并不排斥。曾经,修习佛学的人争论,渐悟好,还是顿悟好。而实际情况是,渐悟中有顿悟,顿悟中有渐悟。

 

当生活一切平稳,你可以逐渐培养起一个习惯的时候,你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等着那个新知识、新技能生根发芽,静待开花结果。如果,你某一天心血来潮,或者你面临生活的压力,或者某些预料之外、计划之外的突发情景,哪怕是不得已的临时抱佛脚,你要果断利用这样的机会,尝试“一口吃个胖子”!实现一次知识和技能的跃迁!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变的核聚,阅读更多类似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核聚”(hejupai)。加入我的“读人读书群”,和各行各业精进中的小伙伴儿一起交流,请后台留言,写下你的微信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识别关注本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