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书籍 >买大还是买小——高达79%的年化收益率你信吗?

买大还是买小——高达79%的年化收益率你信吗?

2022-04-12 04:47:34

今年大小盘二八分化现象尤其突出,在此前的公众号文章《创业板大反弹,垂死挣扎or二八转换?》中,我们已经用数据说明了这一点。



整体来看,2017年,个股涨幅随市值增长呈单边扩大的态势。持有市值最大的一组与市值最小的一组,今年投资业绩相差近60%。具体的数据统计办法详见上述公号文章。


这引起了我们的疑问,如果按市值大小进行区分,不同市值的个股,其长期收益率在历史中表现如何呢?


为了与此前公众号文章的统计口径一致,以2005-2017年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我们采集了每年4月30日和10月31日的个股市值数据。然后,按照市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我们将每个时点的上市公司平均分成10组,记为MV01~MV10(MV,Market Value)。MV01~MV10组的市值依次递减。


同时考虑交易中的可行性,我们额外增加了8组观测数据以供检验。分别是MV(15)、MV(30)、MV(50)、MV(100)和MV(-15)、MV(-30)、MV(-50)、MV(-100)组。各组组合中的个股则是各时点市值排名最大的前15、30、50、100只和倒数前15、30、50、100只。


在这个口径下,我们统计各组别个股每年5月1日-10月31日和11月1日-4月30日的区间涨跌幅度。假设各组别的个股都是平均持仓,那么组合的期间收益率即是个股区间涨跌幅度的算术平均。统计过程中我们剔除了当年上市的新股以及期间停牌的个股。



以上是统计结果,其中时间列“XX下”、“XX上”分别表示当年11月1日-4月30日、“5月1日-10月31日”。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衡量单位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下跌次数指各组别区间收益为负数的次数。年化收益根据区间收益计算的终值得出。


据此,我们发现:


1、在12年间24个时间段(每半年一个区间)中,有17个时段,市值大小与区间涨幅呈现出高度的负相关关系,即市值越小,涨幅越大。



图中,横坐标1~18分别指按市值分组的组合,依次为MV(15)、MV(30)、MV(50)、MV(100)、MV01~MV10、MV(-100)、MV(-50)、MV(-30)、MV(-15)。横坐标从左到右则表示组合平均市值依次递减。


很明显,图中17个时段的区间涨跌幅度随市值递减而单边上升,占比70.8%;3个时段的区间涨跌幅度随市值递减而单边下降,占比12.5%;另外4个,区间涨跌幅度与市值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其中单边下降的3个时段分别是,2005年11月1日-2006年4月30日、2011年11月1日-2012年4月30日、2017年5月1日-2017年10月31日


我们可以认为,不出现意外情况,市值越小,区间涨跌幅度越大。而今年的二八分化则属于非正常现象。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考虑的大小盘对收益率的影响,均基于长期数据得出,不对短期风格构成指导。短期的风格倾向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团队对短期走势的判断请投资者朋友们查阅本公众号的历史文章——《创业板大反弹,垂死挣扎or二八转换?》。


2、市值越小,组合的长期收益率越高,组合的绝对风险也越大;但组合的相对风险却随市值递减而变小。



上图分别是18组投资组合区间收益的历史算数平均和标准差。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投资组合平均市值的递减,绝对收益和绝对风险均反向递增。但绝对收益的增速明显快于绝对风险,也就是说,小市值组合的相对风险更低,或者说单位收益所承担的风险更小,投资性价比更高。


这一特征可以用变异系数指标(标准差/均值)来表征。



随着市值变小,组合的区间收益的变异系数迅速递减;小市值投资组合则相应愈发凸显出投资价值。因而,我们需要在此纠正一个通行的显然存在问题的观点——小盘股波动性大,风险高。的确,投资组合的绝对风险随市值递减而缓慢增大。但相对风险,即单位收益所承担的风险,才是更为可靠的衡量指标。这一指标随着市值的减小而迅速降低。这就像我们不能说150斤的一定比130斤的胖,也许前者身高一米九,后者只有一米六。


另外我们还额外统计了不同组合区间收益为负数的次数,即区间下跌的次数。



同样,作为风险指标,市值越小,下跌次数越少。市值最大的投资组合在24个时间段,出现了11次下跌,占比46%。这与上证指数的走势一致。而市值最小的投资组合在24个时间段内仅仅出现了3次下跌,占比13%。这样看来,只要不遇到诸如2008年那种极端性的系统下跌情况,持有15只市值最小的公司,基本不会发生区间亏损。


3、持有市值最大的MV(15)组和市值最小的MV(-15)组,长期收益率表现出天壤之别。



平均市值最大的投资组合MV(15),其12年间平均年化收益率是13%;平均市值最小的投资组合MV(-15),其12年间平均年化收益率是79%。进而,经过时间的积累,两个投资组合在终值上的表现体现出更为惊人的差别。



MV(15)组的终值仅仅只有4.33,而MV(-15)组的终值则达到令人惊诧的1070.5。也就是说,在2005年11月1日,同样投资15万,第一组到目前的账户净值是65万;第二组的账户净值则是1.6亿!


下图是MV(15)组与MV(-15)组各区间收益的对照情况。



下表是各投资组合各时间点的详细终值情况,供小伙伴们参考。



4、MV(-15)组合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在市场上处于极为领先的位置。


我们首先看看市场上公认的业绩优异的基金的情况。PS:尊重原创,基金数据来源于公众号“聪明投资者”的微信公文《唯一10年10倍的公募基金经理,“一次把10年的话都说了”》。



上述基金成立日期均在2005年前后,最大年化收益率26.7%。这个收益数据处于什么水平呢?仅仅是上文中MV06组的历史收益率,也是我们之前在公文《真正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ROE真的有意义吗?》中强调的平均持有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历史收益率。这与MV(-15)组79%的年化收益相比真乃小巫见大巫。


风险方面,“聪明的投资者”在其文章中尤其强调了朱少醒经理所掌管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A的稳定表现。以下是这只产品各年的表现:



富国天惠精选成长A,其年化收益21.3%,也是平均持有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长期收益率;按年来看,回撤次数3次,平均回撤-29.4%,最大回撤则是2008年的-47.34%。MV(-15)组呢?年化收益79%,按半年数据,回撤次数3次,平均回撤-24.6%,最大回撤则是2008年5月1日-2008年10月31日的-57.2%。但如果同样转化为年份数据,MV(-15)组基本没有回撤,能够实现年年盈利


这么比较下来,MV(-15)无论是在收益方面,还是在稳定性方面,均远胜于上面所有的基金产品。特别是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账户净值比较低,持有15~30只公司则完全是可行的。


最后,结合这篇文章,我们仍然要对之前文章中的部分观点进行完善:


1、我们在《均值回转:一个可行的策略》一文中指出,持有ROE最差的15只公司,其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37%。


在后来针对ROE进行分组并统计长期收益率时,我们认为其中26%是由系统性风险贡献的;余下的部分,我们定性为IPO政策、ST政策的结果。


现在的研究结果则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平均情况下,ROE越小,公司规模约小,市值越小。进而,ROE最小的15只公司,天然带有小市值的属性,超额收益率可以由市值因素进行解释。



如上表,我们将2005年已上市公司按当年10月31日市值从高到低排序,并平均分成10组。其中剔除2005年新上市公司,统计2005年1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各组别的整体涨幅和年化收益。


显然,平均市值越高,ROE越高,二者正相关;平均市值越高,年化收益越低,二者负相关。


2、我们在《真正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ROE真的有意义吗?》一文中指出,按ROE从高到低排序的投资组合,其长期收益率趋同,和平均持有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长期收益率一致;并进一步得到,随机选择15只个股进行投资,任意投资组合的长期收益率同样和平均持有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长期收益率一致,均在25%左右。


这里矛盾吗?


虽然ROE和市值正相关,但如果按ROE排序,我们可以认为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市值这个变量不变。因为我们容纳了所有上市公司,各组包含的个股数量较大,达到200~300只左右,组与组之间的市值变化相对较小。事实上,ROE01~ROE10组,长期收益率也呈现出微弱的上涨趋势,只不过变化比较微小。而如果仅仅考量市值最小的15只公司,这种市值巨大变化导致的差异则体现出来。


在这一前提下,控制组合的平均市值一定,组合的长期收益率由系统风险或者由“国运”决定。随机组合、、经济和社会环境一定,它们之间的长期收益率无差异。


另外,我们仍然要强调一下,这是投资组合之间的长期收益率无差异。之前有投资者朋友问,如果ROE在长期无意义,那岂不是任意持有一只个股即可?


答案是否定的。单只个股非系统性风险突出,管理层、经营水平、政策导向等因素对长期收益率的影响突出。进而,个股在长期收益率上的表现差别巨大。



如图,剔除2005年新上市公司,我们统计当年已上市个股2005年1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的年复合收益率。其中年化收益达到25%的仅仅11.7%。因而,持有任意的单只个股是风险极大的。这里甚至存在一只奇葩公司,宁波富邦,12年间累计涨幅仍然是负的!


同时也说明,精选个股的策略是极其困难的。不过也有大量的实践证明,这一思路获得了瞩目的长期收益率。这也是我们团队一直坚持努力并将持续深耕的地方。


而有统计数据表明,7~10只个股的随机组合即能对冲掉个股非系统风险。这也是我们至少选择15只个股的原因。出于好奇,我们在这里另行统计了长期持有市值最小的7只、1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的长期收益率,记为MV(-7)、MV(-10)。同样是平均持仓、半年更新。



从结果可见,虽然MV(-10)、MV(-7)组的年复合收益率分别扩大到了82%和89%,12年的终值分别扩大到了1351和2127,但两者的区间收益的标准差和均值却同步提高,导致变异系数仅略有下降,基本可以视为不变。也就是说,随着持股数量的压缩,个股的非系统性风险开始表现出来


3、我们仍然要寻找持有小市值公司获得长期超额回报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长期持有小市值公司相对风险明显更小,复合收益显著扩张呢?我们大概猜测:


1)改革开放,市场化进程,全球化深入,人口红利,需求释放,民营经济获得了空前的扩张与成功,小市值企业受益明显;

2)小市值,小规模,业务调整相对容易,周期性影响较小;

3)规模小,组织结构相对简单,行政效率更高;

4)策略上,半年更新持股,无经营倒闭风险,可以假设完全存续。


关于这一现象,我们仍然需要去学术中寻找理论支撑,以对策略逻辑相对未来环境的适用性进行评估。特别是其中第一点,这一前提还能持续存在吗?


PS,

1.基础数据来源于万德、“聪明投资者”微信公众号,未做人工修改。

2.以上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交流参考 


不忘初心、坚持原创,欢迎关注、转发。(本公号今日已开通原创标识权限,前期未标识文章同样为原创文章,感谢阅读)

 

祝大家!账户长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