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联盟新闻 >《如何开始创业》学习笔记连载 No 1

《如何开始创业》学习笔记连载 No 1

2021-03-13 23:50:05

Aha, a School for Citizens to Innovate

我们相信:创新催生公民



来自小编的话:


各位关注Aha公号的读者们,想必大部分都是社会创新和社会创业的关注者。你们知道斯坦福和YC合作推出了在线课程:《如何开始创业》吗?(How To Start A Starup)


关于 How To Start A Starup 这个课程的网络资源:


  • 官方网站: http://starupclass.co

  • 学习者众包标注的课程录像文本(英文):http://genius.com/albums/Sam-altman/How-to-start-a-startup-cs183b


可惜,所有内容都是英文。不过不用担心,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连续转载李笑来老师的YC创业课(CS183B)学习笔记。


今天我们首先要聊的5个主题是:


[01 创业课是教育课程,不是技校课程。]

[02 寻找那些有完整作品的人]

[03 所谓“创见”]

[04 一个70%的人会掉进陷阱的逻辑错误:肯定后件]

[05 先从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开始?]


李笑来是谁?前新东方著名老师(有人背过他写的《TOFEL核心词汇21天突破吗?》),比特币首富(对,据说他的持有量价值6亿人民币),著名风险投资人。


一个热爱分享知识和体会的人。


————————————————————————


“谁的人生都一样,到最后,无论如何都是后果自负。”


——李笑来

————————————————————————


[前言]


2015 年,我43岁——我1972年出生。


2015年春节,我抽出时间开始看斯坦福和YC合作推出的课程:《如何开始创业》(How To Start A Starup)。有收获当然不必说,实际上更多的是震撼和感动。


震撼的是,看到那么多比我年轻许多的人(早已)做到如此那般的成就;感动的是,这些聪明、勤奋且又实干的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半点故弄玄虚。


颇为惭愧的是,其实几个月前我就听说了这个课程,听说很棒,却多少因为自以为是,拖了那么久才开始去看、去思考。惭愧之余,我开始向身边的人推荐这个课程,尤其向那些年轻的,甚至还在校园里的小朋友们吐血推荐。


多小算小呢?其实,在我眼里,只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的人都是“成年人”。其实有很多人,虚长了那么多的岁数,却全无学习能力——这样的人常常比小朋友还幼稚。


我开始陆陆续续地在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上建群,参与讨论。在理解他人的收获过程中又一次体会到各种震撼和感动——这是时代进步的红利,下一代人就是比上一代人更聪明,有更多的机会去施展才华,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更大的回报。


一组统计数字


在 ClipMine上,2015年3月18日,这套课程中的第一课,数字是这样的:


  • 324K views | 2.4K likes


而第二十课的数字是这样的:


  • 19.1K views | 113 likes


也就是说,无论多好的东西,看完的总是没多少人……


想起来我过去讲课时常说的话,每期班第一课我都会说:


我看到你们目光炯炯,我知道你们刚刚决心重新做人……我倒是想知道你们能坚持多久?


原图是 Investing in Social Growth: Can the Big Society be more than a slogan? 的封面。


我把梯子和小人复制了两份,因为


  • 人和人起步的时间、地点、空间其实都各不相同……

  • 最终每个人能爬到的高度其实也各不相同……


其中的一个梯子截去了一块,因为


  •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爬上梯子最顶端……

  • 对有些人来说,爬过一两格之后梯子可能就断了……


————————————————————————


[01 创业课是教育课程,不是技校课程。]


不要把这系列课程当作“技校课程”。它是货真价实的“教育课程”。


我边看边想,这一点对中国观众来说,尤其值得提醒。实话实说,中国的学校里几乎没有教育,只有培训。被各种披着教育外衣的培训熏陶多年之后,很多人学习时的想法常常是,“少废话,我不想知道那么多,你就告诉我怎么做罢!”


尽量理解吧,理解不了就多思考;这要是详述,几本书都写不完......


创业也好,成长也罢,不可能像学习“如何使用xxx软件”那样,只要遵循几个步骤,一二三四五六,全部操作正确完成之后就肯定“搞定”!同样,它也不可能有什么太多的“绝对正确的原则”,只要这么做,就肯定没错!


课程里的许多“原则”也好,“结论”也罢,应用的时候,要看实际情况。绝对不是直接拿来就可以直接保证正确结果的。


人生最难的问题可能是这个:“看情况”。(It depends... on circumstances.)


事实上,整个课程系列中,有不少乍看起来矛盾的地方:比如,有人告诫你说“事先要想好”,另外一个人告诉你说“我们成功前转型了12次”;再比如,有人告诉你说,“创业时远程协作太不靠谱了”,另外一个人不经意之间告诉你“我们是如何高效远程协作的”……


第一课中触动我最多的,竟然是课程之外的辅助阅读材料:Sam的博客文章:“Advice for ambitious 19 year olds”——给那些胸怀大志的19岁朋友们的建议。


英文原帖:http://goo.gl/1CLLG

中文版:请点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也是这篇文章里,有相同的观点:


The secret is that any of these can be right answer, and you should make your decision based o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each option.


可以用来当作对整个“创业课”的注脚——别动不动就把什么东西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在我看来,世上最难学会的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后会有很多好玩的例子)。这个课程里的内容,都可能对,但我们必须在特定的情况下作出特定的判断和决定。


————————————————————————


[02 寻找那些有完整作品的人]


成长的最靠谱起点是什么?Sam有个很好的建议:


No matter what you choose, build stuff and be around smart people. “Stuff” can be a lot of different things。


Building stuffs —— 做出东西来。


我个人最看中人的这个特质。人群中只有少数人最终能拿出完整的作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乃至于少数人有作品,更少数人有好的作品,只极少数极少数人才可能作出传世的作品;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像样的作品,他们连一篇作文都写不明白。


从一开始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出完整的作品来,哪怕最初的作品很差——但必须完整。那些有完整作品的人,能力、耐力、学习能力都会超出他人许多倍。无论看起来多简单的作品,只要是完整的,其表面之下的复杂程度是那些没做出过东西的人全然无法想像的。


我甚至经常建议我的合伙人们,在招人的时候,把这一点当作最靠谱的判断方式。少废话,少吹牛逼,给我看看你的作品。这个原则可以一下子过滤掉所有的废物。


另外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是,如果一个人能做出像样的东西来,那么他身边的聪明人密度无论如何都会比其他人的高出很多


————————————————————————


[03 所谓“创见”]


第一课里,Sam 提到了伟大的创业公司的几个要素:


  1. Great Idea (创见)

  2. Great Product (产品)

  3. Great Team (团队)

  4. Great Execution (执行)


先聊聊这个“Idea”。关于这里提到的“Idea”,我比较喜欢的翻译是“创见”——不仅仅是“点子”、“主意”,甚至,我觉得连“创意”都不尽人意。


我一向不擅长翻译,第一次看到“创见”这个词,是在张亮的文章里:《创业的常识(一)》;直到最近才注意到 Tech2IPO 的网站中文名字就叫“创见”……


这个课程的主办方是 Y-Combinator 和斯坦福大学,在场的听众主要是是斯坦福的本科生。YC 现在是硅谷最著名的,当然也是全球最著名的加速器(孵化器、加速器、创投等等,都各不相同)。YC 这样的投资者,一直在寻找的是那种最终要么卖给巨头,要么上市的“十亿美元公司”。


所以,在这个语境中所提到的“创业”,不是随随便便搞个公司、或者开个饭馆就叫创业了的——那些顶大算作“营生”。他们所关注的、讨论的、研究的、学习的,是那种“最终真真切切地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从零到壹”的伟大公司。如果不注意这个语境,那么后面的很多内容,其实都可能会让听众疑惑,甚至误解。


第五课的讲师,Peter Thiel,就有一本书叫 《Zero To One》。


在这个大语境之下,随便拿出一个抖机灵的主意、点子,真谈不上是什么创见。搞搞所谓的“微创新”,虽然那可能是“从1到100万”,虽然甚至可能赚到更多的钞票,却全然无法与“创见”相提并论。其实所谓的“山寨”以及为了美化自己而杜撰出来的概念“微创新”,并不见的是只有中国人才会玩的。德国有一家子 Samwer 兄弟,臭名昭著地连环山寨,也赚了大钱,用这些赚来的钱做了基金,投资了不少著名的公司,又赚翻了……


第十课里,Alfred Lin 会提到他们是如何被这三兄弟威胁的……


我曾很认真地问过自己:要不是我自己运气好到竟然早已经财务自由,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样荒谬的世界;如果我依然在为生计奔波,我是否真的还有底气瞧不起丫的呢?说不定会很羡慕的吧?


看看Samwer兄弟“踌躇满志”的样子吧……




虽然一个伟大的创见,最好能够“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但真的不是随便说说就行的。


前前后后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很多:


  • 这是否是真实的需求?(或者说:是否是真真切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真的很擅长杜撰伪问题……)

  • 市场是否足够大?(或者换个说法,跑道是否足够长?)

  • 市场成长是否足够快?(一个“快”字可能会顺带解决很多很多问题……)

  • 如果真的因为这个创见创业了,那么,公司成长的策略是什么?

  • 公司如何进行必要的防御?策略又是什么?


当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回答,并且需要得到满意答复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的“点子”其实不过是垃圾——根本无法满足我们的追求。

————————————————————————


[04 一个70%的人会掉进陷阱的逻辑错误:肯定后件]


很多的时候,正确地、符合逻辑地思考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容易。随便某个逻辑错误,比如“肯定后件”(https://goo.gl/Iu35Vl)这个看起来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识别的逻辑错误,有统计表明竟然有70%的人总是掉进陷阱。[See: Fooled by Randomness (https://goo.gl/Z1Bl8Z).]


这个陷阱是:

  • if P then Q; (如果先有了P,然后发生了Q)

  • Q, therefore P (那么只要有Q,就肯定也能导回到P)


其实,这种常见的逻辑错误真的不见得那么容易甄别:


  • Sam 说:一般来说,伟大的创见有个特征,就是它们在最初的时候看起来很二……

  • 于是,就有人这么想:你们都认为我的这个主意很二——嗯!那它肯定是很伟大的创见……


我个人在尝试回避这种陷阱的时候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时常问自己:


“反过来不一定成立吧?”


或者更简洁一点:


不一定吧?


然后花一点时间多想想有哪些可能的反例……


许多年来,这种简单的思考让我避开了很多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陷阱。


我也会常常这样问自己:


“ 嗯,很有道理…… 不过,需要看情况吧?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对,而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并不见得对,甚至干脆是错的呢?”


嗯,那些时不时自言自语的不全都是精神病患者。


————————————————————————

[05 先从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开始?]


先从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开始——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不过,再一次,可能不一定非要把这个建议当作“金科玉律”。


正如之前提到过的建议一样,别把这套教育课程当作技校课程。


当我们学习研究一个行为模式的时候,无非要关注它的三个节点:


  • 目的

  • 手段

  • 结果


于是,拆解一下:


  • 我们的目的是:避免最终做出一个实际上没人真用的东西……

  • 我们的手段是:“先从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

  • 我们采取这个手段的结果是:如果我自己就有这个需求,那么它一定是真实的需求;而后,也一定会有其他人也有这个需求……


那么,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只有这么一个么?我认为不是。比如,很明显地,善于观察他人,也是很好的寻找真实需求的手段之一。


从结果上来看,仅仅保证“这是真实的需求/问题”本身是很单薄的——这个问题要足够重要、解决方案要足够有效、市场要足够大、成长空间要足够广阔……(正如之前 [笔记03] 提到过的那样)


我自己有个真实的需求/问题:


  • 我希望我能随时对我的所有电子书进行全文检索——相当于我自己有个可随时检索的图书馆……

  • 基于这个真实的需求,我从来都认为 Kindle 对我来说,就是个彻底的垃圾——它竟然只允许我在单本书里搜索(而不是在书库中搜索),并且输入的界面和查看返回结果的操作体验都那么差……

  • 于是,我不得不这样:把 Kindle 送人,然后只保留 Kindle for Mac,而后用 Calibre 和一个去保护的插件把 awz 格式的书籍转换成 epub 保存在我的电脑上……

  • 可是每次我跟别人抱怨 Kindle 这方面多弱智的时候,得到的反馈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我觉得没啥啊?”


真正的关键在于,做个能够满足我本人的这个真实需求的东西,大抵上不会成为一个能够支撑一个创业项目的理由吧。


不过,“先从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开始”有更值得一提的众多好处:


  1. 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会对解决它有更多的热情和耐心

  2. 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会对解决方案有更精准的判断标准

  3. 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我们更容易体会到解决它的成就感,甚至产生使命感——这多么求之难得的东西!

————————————————————————

好,今天的连载就到这里为止吧;明天我们继续学习《学习笔记》。


对了,别忘记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顺便看看那篇YC加速器CEO Sam 写的《给雄心勃勃的19岁们的建议


学习笔记内容来自:李笑来 欢迎大家关注他的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

————————————————————

长按下方二维码就可以订阅Aha学院最新原创文章,获取最实用的“社会创新”和“社会创业”观点、案例和方法。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为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Aha社会创新学院

帮助所有关注社会领域的个人和组织

提升“创意,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微博:新浪@Aha社会创新学院

微信:AhaSchool

网站:www.ahaschool.cn

联系邮箱:info@ahaschool.c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