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联盟新闻 >《三体》读后感(1-2)

《三体》读后感(1-2)

2021-10-12 19:38:12

   用“宇宙史诗”来形容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我想并不过分——它对宇宙的起源、生命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文明的演变、人类的整合,甚至宇宙的终极走向,都给出了自圆其说的明确猜想及推论;这一庞大的体系通过一些相关而分离的片段如冰山一角般呈现出了一个具有高度美感的思维体系,描述了永恒之初直至宇宙尽头的维度之旅;它确立了微观与宏观彼此渗透交错的依存关系,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人类的情感,有激情的壮丽澎湃,有爱情的温柔微妙,也有绝情的冷酷黑暗。这一切的丰富片段、结构、内涵极其跨越的时间广度,我觉得也只能用“史诗”来进行总结,否则便不足以准确表达《三体》的气魄。



1 游戏
  
  这么庞大的史诗故事起点却很微妙。,而母亲为了自保不惜出卖人格丑态毕露。、最丑恶的灵魂背叛,终于在孤寂而枯燥的“红岸”研究基地对人类这个种族彻底死了心,从此开启了半人马座三星上“三体人”对地球发动攻击的序幕。
  
  单凭这样一个粗略的情节,还不足以说明《三体》系列故事的好看。《三体》第一部的最引人之处是刘慈欣选择介绍外星文明的方式——电脑游戏。他并不介绍这个游戏的来龙去脉,只是让人物带着读者心存疑惑地去体验,而这种体验是与其他游戏存在巨大差异的:“一般游戏的设计者都是尽可能地增加显示的信息量,以产生真实感;但《三体》的设计者却是在极力压缩信息量,以隐藏某种巨大的真实。”这种“压缩信息量”式的写法我觉得也是刘慈欣在处理《三体》系列时的一个特色,也就是说他并不过多花费时间在细节之处,文章的骨架很粗,人物性格特色也极粗糙;但粗糙中至少有一两处关键之笔勾勒出大致轮廓,提出几许线索,剩下的全由读者自行挖掘。
  
  这样的写法对大部分小说来说都太过漫不经心了,但对《三体》系列来说我倒觉得十分必要。与《三体》游戏的初衷一样,这个史诗级别的故事涵盖内容太多,。我自己在阅读中也的确是思考故事走向居多,对人物个性相互关系考虑较少——毕竟对比那个“巨大的真实”,每一个人的分量都很轻微;虽然某个人物某些片段在故事的相当部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那不过是必然中的偶然,局部中的剖面。在有限的篇幅内,对每一处映射的过分展开都有可能造成全局整体形象的偏离,留下错误的印象。
  
  《三体》游戏的另一个功用是造成了“画中画”的效果。这个故事中的故事有着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逻辑走向,每一个文明的演变都是对“巨大的真实”的一次猜想。刘慈欣给这些猜想安排了平行递进的结构,每一个文明专注于谜底的某个规律,某种方面,从不同的角度逼近背后真相;与此同时,每当一种猜想告一段落,叙事过程又可迅速跳回主线,以人物之口对“画中画”进行评论、猜测。这种写法既好掌控叙事节奏,又增加了信息的渠道,是个聪明的安排。
  
  这一部中唯一令人遗憾的是《三体》游戏的终结方式——精英筛选,齐商大计。抛开第二红岸基地投资人伊文斯过于戏剧化的人生背景不提,我认为刘慈欣在《三体》的构思过程中还是过于关注所谓社会精英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了。当然处于社会决议层的精英们的确对社会发展方向、速度、方式的影响不容小觑,但显然不该是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一个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哪怕再大,也不能以一己之力成为左右人类文明的奇点,这背后的经济力量、、科技水准等才是发展与改变的真正基石。从此意义上说,,他永远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跨越百年的巨大文明危机中不卑不亢,冷静沉着,不以出身学识才情为傲(当然他也缺少这些),全靠人格魅力动人。
  
  相比之下,刘慈欣在《三体》系列字里行间对社会精英层(不管是地球三体组织还是各国政府的群英荟萃)所流露出的油然敬意以及安排给他们的一锤定音之功效,我始终无法认同。



2 黑暗森林
  
  《三体II》中的核心思想是 “宇宙黑暗森林”理论。在我看来,这一理论其实就是“囚徒两难抉择”的放大版。
  
  “囚徒两难抉择”是经济学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入门案例,讲的是每个理性的人在进行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最优逻辑选择时,个体的理性怎样导致集体的非理性,造成效益最劣结果的实现。“囚犯两难抉择”有两个关键前提,一是囚犯的理性逻辑思维,即囚犯将遵循基本逻辑原理进行理性选择,换句话说,在两种可能的结果面前(比如判刑轻重),每个囚犯都将选择最利于自己的结果并据此作出逻辑判断。另一个关键前提是两个理性囚犯在考虑是否招供时只能各自为营,不能沟通、无法交流,故而个人利益的实现与集体利益实现才能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个体理性才能导致集体非理性。
  
  具体到“宇宙黑暗森林”理论,两个“宇宙社会学”的基本公理确保了囚犯理性逻辑思维前提的实现——“生存是文明的根本需要”假设宇宙中的个体(或以这样个体为单元的集体)在进行价值判断时是理性而逻辑的,不存在信息完全条件下的非理性悖论;“宇宙中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则相当于经济学中“资源有限”的最基本原理,这确保了个体进行价值判断并作出逻辑选择的必要,否则以大小比较为基准的逻辑判断便失去了依存基础,竞争不再,也便不存在选择的必要了。 “黑暗森林”中的“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是为了切断沟通交流的可能——在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对方的善意/恶意以及对方对自己的善恶判断的前提下,任何暴露自己寻求交流的行为都是极度危险的。这两个公理及“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假设为“囚犯两难抉择”的实现确立了基本条件,从而建立了“宇宙黑暗森林”理论,对著名的费米悖论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宇宙社会学”的两个基本公理大体合理,尽管个体很有可能脱离逻辑作出非理性判断,但从整个文明的角度出发,则很难想象集体性的非逻辑思维。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非理性结果不等于非逻辑思维——“囚犯两难抉择”的集体非理性本身正是逻辑思维的必然理性结果。而非逻辑思维则指的是在当前所有信息前提下,排除其他目的性后,故意选择非优结果的非理性行为。
  
  相对的,“猜疑链”中的善恶判断从经济学角度考量则指代不清。当然所谓“善恶”本身不是经济学范畴,但进行博弈论的结果推断时,“善恶”这种定性分析必须转化为“大小”类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稳定的均衡结论,否则也只好如书中那样能源源不断猜疑下去,大大削弱理论的说服力。另外,所谓一个文明的善恶本身就是种站不住脚的立论。如同国家之间非敌非友的竞争合作关系,宇宙文明之间也很难谈到彼此间的“善意”或“恶意”——不论合作还是竞争,出发点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已,哪里存在单纯的善恶呢?而如果接受文明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前提假设,那么猜疑链便很难讲得通了——说到底,一个文明对另一个文明的猜疑并非善恶,而是对方的存在对自身所带来的影响。不过只要能证明这影响总是弊大于利(比如有限资源环境下的技术爆炸必然导致不可逆转的文明扩张等),那么唯一的稳定均衡依然还是所有文明隐藏自己,消灭对方,即“宇宙黑暗森林”。
  
  抛开猜疑链这个薄弱环节,刘慈欣的“宇宙黑暗森林”理论是《三体》系列的关键,它对“费米悖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猜想,为揭开宇宙初始直至时间尽头的发展历史确立了一个可依托的理论平台。正是因为这个平台足够坚实,这之上具体人物的薄弱才不成为问题。不管是“面壁人”罗辑与三体文明的智慧博弈还是与庄颜的狗血爱情,甚至《三体III》中时常惹人莫名其妙的“圣母”程心,其中漏洞都可忽略不计,因为比起整个宇宙的维度之旅,这一切都不过是铺垫,是带领读者共同寻找真相的目光。

【待续】


本公众号文章都是成员原创,原作者拥有所有版权。未征得授权,请勿转载,谢谢您对原创的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