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书籍 >比较 《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 第一财经年度金融书籍获奖感言

比较 《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 第一财经年度金融书籍获奖感言

2021-08-10 01:06:54

金融改革作为我国整体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小幅超前于经济改革,支持和促进实体经济的改革发展,但是整体而言,金融改革应该与实体经济运行相适应、与实体经济改革相协调。供给侧改革等实体经济改革有利于我国市场化利率的形成,也会优化我国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结构,有利于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减少资本流动冲击。



作者 | 盛松成


我和我的同事刘西同志撰写的《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入选2015年第一财经年度金融书籍,我们深感荣幸,也对主办方表示感谢。现在,我简要介绍这本著作的写作背景和主要观点,并谈谈对近期经济金融改革的一些思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于对金融风险的考虑,我国的各项金融改革一度很难向前推进,特别是资本账户开放几乎停滞不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曾受到困扰。2012年上半年,、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两篇报告,明确提出了“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该理论逐渐受到经济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对日后的金融改革应该也有推进作用。


这次入选的《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论中国的利率、汇率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就是在以上两篇报告基础上的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今年4月份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理论到实践系统论述了协调推进论,指出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应该是循序渐进、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基本原则是成熟一项、推进一项,各项改革措施应该交替实施,互相创造条件。


我们认为,评估金融改革的效果,应该在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大框架中进行。这个框架最初由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提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又被逐渐扩展深化,比如,产生了汇率超调理论等。我们的研究发现,在金融改革过程中,不仅汇率,其他各项金融指标也都可能出现超调,也就是金融指标先趋势性上升再趋势性下降,或者先趋势性下降再趋势性上升。我们可以将这一分析思路称为金融改革超调理论。这一超调理论就是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的理论基础。根据超调理论,协调推进各项金融改革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各项金融指标的局部均衡值与一般均衡值的背离,从而减少各项金融指标的大幅波动。我们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一是金融改革时的初始状态决定了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的时机,也决定了哪一项或哪几项金融改革可以先行一步。二是考虑到国内外市场联动和改革初始条件的变动,固定顺序改革难以成功。三是由于各项经济金融指标的调节速度不同,如果协调推进各项金融改革,经济金融体系可以直接实现内外均衡;而如果按照固定顺序推进金融改革,经济金融系统只能以循环的方式逐渐接近均衡,由此会增加改革的成本和风险。我们尤其深入分析了中国的金融改革,说明协调推进金融改革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最近20多年来的各项金融改革整体上是协调推进的。


利用以上分析框架,我们不仅论证了利率、汇率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协调推进,还初步分析了金融价格形成机制和金融市场建设的协调配合,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等多种情况。此外,金融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也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各项金融改革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才有了稳健的基础。


目前,我国在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今天,我想强调一下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改革的关系。金融改革应该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改革的步伐,予以推进和调整。金融改革作为我国整体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小幅超前于经济改革,支持和促进实体经济的改革发展,但是整体而言,金融改革应该与实体经济运行相适应、与实体经济改革相协调。供给侧改革等实体经济改革有利于我国市场化利率的形成,也会优化我国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结构,有利于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减少资本流动冲击。而稳定的利率、汇率环境和更开放的资本账户,也更有利于激发市场化的投资行为,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避免实体经济供需失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