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联盟新闻 >57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史论脱节”

57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史论脱节”

2021-04-22 02:20:12

 

一、“史论脱节”的概念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不但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而且在《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2018年版)》中也有明确规定: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小论文题的要求中提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但是,高中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却正如刘芃所说:“第一,有史也有论,但史论貌合神离;第二,以理论当问题从原则出发去组织史实,又把理论当作一种结论,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第三,史实充实,但理论很单薄,不能解决对历史现象规律性的认识,语言表述缺乏深度。

(一)史论结合

白寿彝的《关于历史学习的三个问题》一文认为,只讲理论,不管历史事实;讲中国史不管中国历史事实,讲世界史不管世界历史事实,而只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个别词句,便是“以论带史”。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对具体史实进行具体分析,才是正确方法。

吕振羽在《怎样学习历史》一文中提出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坚持和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针。“论”就是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基本原理;“史”就是史料。史和论的统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具体历史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苏双碧在《论史料和理论的关系》一文中认为,“史”指历史事实,事实的根据是有关史料;“论”指文章所表达的见解、观点,而论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毛永政在《史论“结合点”之断想》一文中指出,要正确认识史学与历史唯物论之间的相互作用,则首先要区分史、论的不同范围,其次要明确历史唯物论与史学的任务和研究特点的区别,再次要考虑到我国历史唯物论理论的现状。

    蒋大椿在《近四十年来史论关系研究综述》中认为,科学的史论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寓论于史”,即让观点体现在材料之中;其次是夹叙夹议,或叫边史边论;再次是先史后论,或叫先叙后议。

    (二)史论脱节

    王涛在《史论脱节的类型与辨析》中提出,从考试角度来卡,史论脱节是选择题干扰项设置的方法,也是非选择题答题失分的重要原因,十分值得研究。史论脱节有五个表现。详述如下:

    1.违背真实性。真实性是指实证性,即史实必须经过严密的证明,必须确保真实性,这是正确推理的前提。在选择题中,违背真实性主要体现在:表述的绝对化、时间错误、句子附加成分上附着的信息错误等。

    2.违背全面性和充分性。全面性是对结论来说的,即结论必须涵盖所有的史实信息,不能有遗漏,否则就是以论带史,主观剪裁客观,简而言之就是概括不全。充分性在逻辑学上的术语是充足理由律,即史料必须充足,能够得出结论,常见的表现是以偏概全,即史实太少而结论太大。

    3.缺乏针对性。针对性其实就是逻辑学上的偷换论题。偷换论题是干扰项设置的重要方法,它的迷惑性在于表述正确,但是结论与史实缺乏内在联系,你说张三,我谈李四,各吹各的号,各着各的调。

    4.违背逻辑性。逻辑性是历史学科思维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推理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有偷换概念,即在推理中,概念所指的内涵和外延人为地扩大或缩小,导致结论不够严谨。除此之外,还有虚假理由、自相矛盾等类型。这类选项判断难度较大,对学生学科思维水平有较强的考查功能。

 

二、高考命题分析

(一)违背真实性。违背真实性主要体现在:表述的绝对化、时间错误、句子附加成分上附着的信息错误等。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A项正确;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可能并不真实可信,全部真实可信太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误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担心自己有误失会遭史官记录,而没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的意图,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1952年,:“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另外,A选项“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往往暗示是错误答案。

【答案】D

3.(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另外,A选项“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往往暗示是错误答案。

【答案】B

(二)违背全面性和充分性。全面性是对结论来说的,即结论必须涵盖所有的史实信息,不能有遗漏,否则就是以论带史,主观剪裁客观,简而言之就是概括不全。充分性在逻辑学上的术语是充足理由律,即史料必须充足,能够得出结论,常见的表现是以偏概全,即史实太少而结论太大。

1.(2010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是传统教育制度的代表,而京师大学堂则体现了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故A、B、C项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以偏概全。

【答案】D

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这种类型的题,中间往往有分号“;”或“。”间隔,由两句话组成,有两个意思。比如此题存在两个意思,第一,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第二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增加。选项需要能解释这两个意思。D选项“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个选项只能符合第一个意思“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因此D选项不充分,我们予以排除。

【答案】A

 

(三)缺乏针对性。针对性其实就是逻辑学上的偷换论题。偷换论题是干扰项设置的重要方法,它的迷惑性在于表述正确,但是结论与史实缺乏内在联系,你说张三,我谈李四,各吹各的号,各着各的调。

1.(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B选项是讲借助“戏剧”,但材料指的是“流传的故事”,这明显偷换了概念。

【答案】D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材料中发行的“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A、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故A、C、D项偷换概念,是干扰选项。

【答案】B

(四)违背逻辑性。在推理过程中,概念所指的内涵和外延人为地扩大或缩小,导致结论不够严谨。除此之外,还有虚假理由、自相矛盾等类型。这类选项判断难度较大,对学生学科思维水平有较强的考查功能。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解析】限制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两者逻辑上有矛盾。所以BD选项排除掉。

【答案】C

2.(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可以快速排除C。

【答案】D

3.(2015年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畜力与铁制农具的出现,促使了个体小农经济产生,C错。

【答案】 A

4.(2014年Ⅱ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材料中提到先有纸币再有纠纷,B项“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因果倒置。

【答案】 A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