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书籍 >【淮南老作家风采】王立丰//书的味道

【淮南老作家风采】王立丰//书的味道

2020-11-11 20:33:37

淮南作家huainanzuojia

淮南作家,为您推荐淮南籍作家或外地作家(写淮南)的优秀作品!





书的味道


王立丰


     书的味道岂止墨香?且不说书的装帧插图会给阅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趣味,且不说阅历的深浅或思想差异者读同一部书的见仁见智,单是不同的年龄段,对于书就会产生异样的味觉。


     儿时读书,确切地说是在听我的启蒙老师——父亲讲书,常常是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新鲜而好奇。什么“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周灵王初生便有须”,上口又有趣。一经父亲阐释讲解,书的诱惑无法抵御,便缠着父亲教我认字,不认字没法读书,不读书怎能知道书中千奇百怪的故事?父亲最初教我认抄在针线包上的《三字经》。针线包长一尺八寸、宽八寸、厚半尺,外裱紫色缎面,内里是一层层可供折叠的大红铜板纸盒,系母亲的赔嫁之物。《三字经》全文为毛笔正楷,飘逸清秀,系父亲手书。正是得益于父亲的教诲,入学后的我读书学习如鱼得水。那时校园、街头常见小人书摊,小人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花二分钱便可读一本。将积攒的零花钱交到摊主手中,《黄香暖被》、《岳母刺字》、《杨门女将》、《苏武牧羊》……便储存脑海,忠孝节义长春藤似的在心田滋生蔓延。再后来读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视野开阔,思如泉涌,习作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寄给在一家烟草公司工作的舅舅的信也常赢得他同仁的交口称赞。当时的书对于我,就像母亲年关熬制的麦芽糖,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从此钟情于书而割舍不下,可读中学偏赶上闹书荒,报刊上的空头政治理论文章味同嚼蜡招人烦,我便一遍又一遍地赏读的诗词、文章,从中吸取精神上的营养。兴许是《矛盾论》、《实践论》触动了灵感,一篇上千字的感悟文章在我的笔下一气呵成,且刊登于校报一版的头条位置。得益于此文,,尽管当时的我并不知哲学为何物,但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毕竟是一份很高的荣誉。步入高中,书禁已得到实际上的缓解,我又有幸遇到状元之后、家学渊源的孙老师,他精通国史、文才出众。受他的影响,我研读了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写下了读史杂记,且在他主讲的省内语文公开教学课上朗读,博得了听课老师的喝彩,为他争了面子。在翌日的语文课开课前,孙老师因心情激动在跨门槛时崴了脚脖子,他风趣地自比谢安,夸我如谢玄,以一篇文章替他打了个胜仗。这对于年少的我真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正是在恩师的指点下,我先后阅读了范文澜的史学著作、任继愈的哲学著作,以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那时书在我的心目中,宛如冬日里山野间一树树昂首怒放的红梅,暗香浮动,沁人心脾。




     学生时代的阅读,为我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任公社文化站长期间,我撰总结写报告得心应手,组建、指导的文艺宣传队赢得“获奖专业户”的美称,并与一起回乡、插队的同窗好友撑起了淮南通讯报道的一方蓝天;在担任中学教师期间,我深知小河的清澈充盈离不开海洋的浩瀚无垠,读书也须与时俱进、常读常新,便边探讨实践语文教学边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研读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形式逻辑》、《修辞学》、《美学专讲》、《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书,写了满满三大本日记,常在各种报刊发表作品。同时,指导学生的读书习作也常常获奖或变为铅字。书,已成为我亲密伴侣,须臾不可离。它又像置于我案头的一杯绿茶,碧叶沉浮,清香怡人。


     书益智,味醇厚,然读书绝非赏景品茗那般轻松闲适,它实在是费脑筋熬心血的活儿。后来,置身于新闻媒体的行当,这方面的感受尤为深刻。初办孩子们看的报纸,读点新闻编辑学尚可勉强应对,后策划的报纸版面专为成年读者量体裁衣,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特别是书的内容载体由纸质逐步转化为电脑网络,下载个资料都得操纵电脑,使得不易接受新事物的我在读书的层面和手段上遇到了阻力,所读的期望值与实际上收到的效果大相径庭。此时之书无疑是一瓶瓶高档的“茅台”,酱香浓郁,可我却不胜杯勺,浅尝辄“醉”。正当我想方设法要冲破读书路上的关卡,病魔悄然来袭,且摆出了不拼个鱼死网破誓不罢休的势头。危难时刻,作为我最忠实的朋友——书,并没因我的慵懒远我而去,而是紧紧地守护于病榻之旁。司马迁的《史记》,以恢宏的气度、文学的笔触,为漫长的历史长廊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蔡东藩的《中国历代史演义》,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还有莫言的小说,余光中的诗歌……无不为振作精神、坚定意志、击退病魔立下赫赫战功。“书犹药也”,苦涩中透出甘甜,善读之可以医“病”。


     书与我结下不解之缘,以至于退休后不敢与书绝。倦怠时翻上几页书,便觉得神清气爽;焦躁时翻上几页书,便觉得心气平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无不给读者带来人生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不敢想象,像我这样身无所长而又寡趣的人,倘若离开书,该怎样去打发一生的时光。


     也许有人会问暮年读书书的滋味如何?这,我已从一首儿歌中找到答案。那日黄昏去幼儿园接小孙女芷瑗,孩子仰起红润的小脸大声朗诵:“白开水,味道美,咕咚咕咚喝进嘴”,我突然有所悟,书味如同白开水,虽说不清道不明,可人世间又有谁能离得了它呢?





安丰塘畔思贤相


王立丰


     春渐浓,信步安丰塘畔,和风拂面,柔柳摇曳,花香阵阵袭来,宛然置身画中。眼前是望不到尽头的碧水,闪耀着粼粼波光;身后是广袤的田野,麦苗翠绿菜花金黄。驻足孙公祠内,但见碑石林立,香烟缭绕,游人如织,一代名相孙叔敖的雕像巍然立其间。

     凭吊先贤,不禁肃然起敬,那一幕幕辉煌的历史画面又一次生动地展现在我的面前:烈日似火,大地龟裂,庄稼枯焦。已升任为楚国令尹即相国的孙叔敖忧心忡忡,他食不甘味,夜不能眠,在昏暗的油灯下运筹前无古人的芍陂即安丰塘水利工程;他顶着骄阳,实地考察,勘测地形,丈量田亩,力求科学,要让自己精心设计的水利工程既能蓄水灌溉庄稼,又能在雨水充沛时分流泄洪,确保老百姓旱涝丰收;他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与自己亲自发动的数万百姓一道,挖土运土,抬石砌堤,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水,没时间抖掉身上的泥土,又走向高阜处亮开嗓门鼓励大家攻坚克难,保质保量。不知经历过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不知流掉了多少汗水,不知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芍陂即安丰塘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终于建成了。人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楚相即令尹孙叔敖乐得就跟个孩子似地手舞足蹈。芍陂即安丰塘,不仅惠及后人,且对水利工程的建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百余年后,西门豹修建了漳河渠。三百六十年后,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宣告竣工。这显然受到了孙叔敖的启示。芍陂即安丰塘的建成,还为后来的楚国把都城迁到寿春,安居十多年奠定了经济基础。千百年来,芍陂即安丰塘在农田灌溉、水路运输、屯田济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赢得了来此观赏的文人墨客予以高度评价。被列宁誉为中国古代改革家的北宋大文豪王安石就曾用“鲂鱼鮁鮁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的诗句来揭示芍陂即安丰塘的益处。

     芍陂即安丰塘千古传佳话,孙叔敖已成了淮南的骄傲。如今安丰塘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国、德国、罗马尼亚等国际友人和海内外专家学者多次前来参观、考察。。著名文物、古建专家单士元、罗哲文参观后挥笔题词:“楚相千秋绩,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由此可见,凡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者,必然能够赢得人们的尊崇。我正欲为心中景仰的楚国贤相上香,忽然被祠外银铃般的笑声所吸引,循声望去,只见两个幼童在追逐一只低飞的蝴蝶,那蝴蝶飞入菜花丛中,两童止步不前。一童喃喃自语:“可不敢再往前追,要不会把人家的油菜踩坏的……”面对这两个有教养的孩子,我不由地联想起孙叔敖的童年生活和成长经历。




     教育从娃娃抓起,古已有之。孙叔敖就是典型案例。他到底出生于河南哪个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他出身名门,少年好学,品德高尚,有史可查。在父亲蒍贾被作乱的楚令尹斗越椒杀害后,他为了躲避灾祸,伺奉母亲在云梦泽过着隐居的生活。在母亲的开导启发下,他早起晚睡,奋发读书,手不释卷,以研究安邦定国的文韬武略为己任。家庭的良好教育、个人的独特素养,使得年少的孙叔敖有胆有识,志向远大。据说有一天他外出散步,在一片树林里见到了一条双头蛇,当时民间有遇双头蛇必死的说法。为了免去更多人的灾难,他抱起一块石头将蛇砸死,然后找来锋利的石片掘个深坑把蛇掩埋起来。回家后想到自己以后再也不能孝敬母亲,不由得失声痛哭。母亲问明情由后安慰道:“孩子,不会出事的,你怕蛇再害别人,就把蛇打死埋起来,已做了好事,上天会保佑你的!”他这才破涕为笑。声名远播的孙叔敖终被当时的令尹虞丘子推荐给了楚庄王。他执政后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重视发展生产,追求经济效益。二是训练军队,整修武备,革除弊端,富国强军。三是在外交上伐叛柔服,德刑兼用,恩威并济,以收到争取小国,孤立主要敌人晋国的效果。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中,他辅助“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指挥三军将士大败晋军,终于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宝座。孙叔敖忠君爱国、体恤百姓,向来为人称道。楚庄王曾想把楚国的乘车改为高车。他担心老百姓不能适应,便建议楚庄王先加高门限,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改乘高车。楚庄王曾把流行市场的货币加大加重,给经商者带来了携带的不便,一度造成商业的萧条。他了解情况后,果断说服楚庄王恢复轻小货币的使用,从而使得经济再次繁荣。司马迁在《史记》中由衷赞叹道:“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他宦海沉浮,三起三落,其他国君慕其贤能,想把他从楚国挖走,许以高官厚禄,他心系故国,忠于楚王,不为所动。

      “ 像孙叔敖这样的贤明宰辅真是世所罕见啊!”我竟然忘情地发出感慨。“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政官员哩。”有人接过我的话题,这令我喜出望外。抬眼望去,一鹤发童颜老者立于塘畔,他自称世代定居寿县古城,对孙叔敖清廉为政的仕途生涯如数家珍。

        孙叔敖志存高远,生活俭朴。进入官场后,他“妻不衣帛,马不食粟。尝乘栈车牝马,披羚羊之裘。”随从和下属劝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好些,他婉言谢绝,大力倡导节俭之风。担任了楚国令尹重要职务,有一位穿粗衣戴白帽的老人对他说:“身份高而骄横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就擅自专断的人,君王就会讨厌他;俸禄优厚还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降临于他。”他起身拜谢,朗声答道:多谢老人家指教,地位高了我应更加谦虚,官做大了我要处处谨慎,俸禄优厚我不会伸手去取。他信守承诺,不改本色,日夜为国操劳,却吃着粗米面饼子,喝着青菜汤,就着干鱼,冬天披羊皮,夏天穿麻衣。他一生不受封地,不治家产,没给子女留下任何产业。公元前595年,病体沉重的孙叔敖把儿子叫到身边嘱咐道:“我死后有份遗表,你可代呈楚王。如果楚王封你官爵,你万不可接受,你才庸识寡,不是做官的料。如果楚王给你食邑,你要坚持不受,实在推辞不掉,你就要求到寝丘地方去,那里荒凉贫瘠,没有人会跟你去争。”孙叔敖死后,其子遵照他的遗命将表送呈楚王,表中写道:承蒙君王提携,多年未建功劳,自觉惭愧。我只有一子,平庸无能,不可为官。晋是中原大国,虽偶然失败,但不可轻视。百姓多年苦于战争,愿君王息兵安民,发展生产,这是上策。楚王览表后感叹道:“孙叔敖真是死不忘国啊!”他亲临吊唁,抚棺痛哭。次日要封其子为官,其子不受,退居乡野,从事耕种,砍柴负薪,过着清贫生活。楚国艺人优孟见状,抱打不平,他穿着孙叔敖的装束,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面见楚王击筑为《慷慨歌》云:“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穷困,披褐而卖薪。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他边唱边哭,楚王大受感动,这才让孙叔敖之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叔敖如此廉洁奉公,真乃难能可贵。孙公祠足可冠以“反腐倡廉教育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美名。与寿县老者拱手话别已是薄暮时分,旷野寂静,百鸟归林,夕阳为安丰塘镀上一抹淡淡的金红,拍岸的波浪发出激越悠扬的回声,宛如一支支穿透云空的赞歌,余音袅袅,悦耳怡心……



如画的史院


王立丰


       逼近冬日的深秋,向来为文人雅士笔下的寂寥悲凉季节。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色彩斑斓的秋景远胜过嫩绿娇黄的春光。史院之行,如在画中漫步,似在诗里徜徉。那广袤的平畴,扬波的河流,巍峨的古建筑,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停车驻足道旁,眼前阡陌纵横,沃野无垠。齐刷刷的稻茬根部萌发青葱的小苗,仿佛在诉说庄稼的生长历程,展示农作物强大的生命力。偶见几处未收割的晚稻,轻抚凉爽的秋风,沐浴灿烂的秋阳,黄澄澄的一片片。那颗粒饱满的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俨然渊博的学者,谦逊而又沉稳。倒是那干瘪的稻穗趾高气扬,于萧瑟风中摇头晃脑。棉田里棉花即将摘尽,遗留在铜铃般褐色棉桃中的絮棉,被顽皮的风儿扯出缕缕洁白的情思。经霜的山芋秧绿中泛紫,它的果实羞涩地静卧在松软的泥土中,好像不太愿意向世人炫耀自己的丰硕。许地山先生热情赞美的花生已被连根拔起,白生生的麻屋子里躺着身裹薄如蝉翼的红帐子的白胖子……果园里的水果大都收获,梨树、苹果树颤动着空枝,几片残留在枝头的黄叶“沙沙”作响,像在宣告卸下硕果后一身的轻松。石榴枝头挂着主人遗弃的石榴果,穿着紫褐色的外衣,张开的大嘴巴露出红珍珠似的石榴籽。柿子缀于叶已落尽的树枝,红彤彤、光艳艳,活脱脱节日里一盏盏喜庆的灯笼。及时追了杀菌羊粪的葡萄树横竖成行,它们正养精蓄锐,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希望。远处的那大片牧草依然碧绿青翠,刘治荣合作社的羊群宛如洁白的云朵撒落其间,“咩咩”的欢叫声在风中悠扬传送……

       披一身温情的霞衣,信步来到一片宽阔的水域,这是瓦埠湖的支流。湖两岸芦苇丛生,芦花苇絮随风飘飘荡荡,日光滴漏其空隙,恍若千朵金花盛开,万只黄蝶翩飞。水面上有多种婉转鸣啼的鸟儿快乐盘旋,悠然自得之态令人羡慕。忽而金风劲吹,湖面近处波光粼粼,远处则碧波翻卷,呈现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瑰丽景象。多才多艺的文友端着相机飞奔黄土坡,揿下快门,捕捉转瞬即逝的风景。遥望湖对岸的纵深地带,万木霜天,层林尽染,远近高低,各不相同。那映入眼帘的丹枫,不啻熊熊燃烧的火焰,风拂枝叶之声成了“噼里啪啦”的爆响;那苍翠的松柏昂然挺拔,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出征将士般有序地排列着;那高大的银杏树浑身挂满金箔一样的叶片,经阳光照射发散耀眼的光辉……还有那钻天的白杨,不知名的杂树,形态各异,五光十色,宛然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遐迩闻名的史院尹祠就坐落在这片丛林的正西方。这座落成于清道光三年的古建筑粉墙黛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呈现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远望其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和凌空高翘的飞檐斗拱,像极了展翅翱翔的大鹏。走近细观,轩廊镂窗,画屏彩绘,极其工巧。那飞舞的金凤、盘绕的青龙、奔跑的雄狮、无不雕刻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还有那门前架起的石鼓、廊柱下饰花的石墩,也都雕刻得惟妙惟肖。整座宗祠为三楼两院三跨间,主题建筑均呈“人”字形,楼两侧先拱形然后伸出廊檐,讲究传统的对称美,院落青砖铺地,古朴典雅。由南端迈过大门,便来到第一个庭院,回顾木石结构的高大门楼,原为两层,第二层里面无墙壁,为木质地板悬空大舞台,是专为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请戏班子演戏设置的。身处此地,不难想象当年穿着长衫、甩着水袖的演员,在舞台上踏着碎步,“咿咿呀呀”地唱着,院子里人头攒动,屏息静听的热闹场景。举步向北,,“敦亲睦族”的宗旨显而易见。而那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楹联,更是把和睦亲善的处世原则推广到不同地域不同姓氏的人们。楼中间为过道,东西两端辟有会客、议事的厅堂。穿过道至第二个庭院,首先映入视野的是一尊近三米高的紫铜大香炉,香炉盘龙绘花,周身绿锈斑驳,年代似已久远。香炉北面的殿堂就是祭祀祖先,处理族内事务的庄重场所,殿堂正门的两侧楹联为“同宗爱敬家风正,合族中和世泽长”,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文儒雅。尹祠西与小学校毗邻,校园里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东傍水塘一口,塘内蓄水清澈见底,塘四周兰菊芬芳,树木参天,连同达尹祠、至瓦埠湖、宽六米的尹祠大道,构成了一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画。

     融田园风光、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史院画卷为何具有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极目秋收后的苍茫大地,我终于明白:史院人以智慧勤劳为底色,以心血汗水为颜料,才使得笔下的画卷如此多彩绚丽。






【作者简介】:王立丰,1952年11月生于安徽淮南,曾任《少年之友报》副总编,《淮南日报》编辑,市作家协会顾问,有三百多篇作品在省市和国家刊物发表,有多篇散文和诗歌入选专辑并在省市获奖。


淮南作家


宗旨:《淮南作家》是一个立足淮南面向全国的新媒体,希望她能成为一个有深度、有视野、有情怀的文学平台,一个展示淮南作家实力、推介淮南文学新秀、联系淮南籍作家、尊重名家,不薄新人的文学平台,真诚欢迎所有淮南籍知名作家及未知名的作家加入《淮南作家》。


栏目设置:【淮南作家巡礼】、【淮南老作家风采】、【淮南籍作家】、【淮南文学活动一览】、【外地作家写淮南】、【小说连载】、【淮南新秀】。


稿件:要求原发首创,谢绝一稿多投,所有作品,文责自负。

投稿:标题、作者、正文、照片(横幅),若有朗诵、音频等,请一并发送。


投稿邮箱:hnzj201803@163.com


付稿:80%发给作者,请加主编微信:jiaming880812。


长按二维码  添加关注

名誉主编:王运超

主编:南昕

编委:秋实、希然、姜姗、朴素、莹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