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书籍 >读书笔记20:非连续性增长

读书笔记20:非连续性增长

2021-07-10 00:20:59

 

非连续性增长

 

By 李善友


一、为什么说非连续性是增长的Bible?


非连续性是一个双面效应,它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窘境,一面是增长,非连续性既是窘境的原因,也是增长的动力。

非连续性有两种效应:
效应1:非连续性窘境把你禁锢在第一曲线里。
效应2:如果你打破第一条曲线的禁锢,跳到第二曲线里面去,它将给你带来指数级的增长,我们命名为非连续性增长。

非连续性增长不是一个局部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大尺度的简一律。整个宇宙物质演化的方式也是非连续性。非连续增长是增长的(Bible)。非连续性增长是分形学意义上的一个工具,可以在各种尺度里实现。接下来用分形学中的三个层次,一个一个说给大家听。非连续性在宇宙物演(137亿年),生物进化(38亿年),文明演化(7万年)三个层次都是增长的bible。

宇宙物演阶段的非连续性

从两个尺度来分析。首先,从宇宙物质演化最微观的尺度,下看看原子内部的微粒是怎么运动的。这里面有很不同寻常归的运动状态,叫做量子跃迁(Quantum Leap )。

它只有一个电子(Electron )和一个质子(Proton),我们就进入了量子的世界(Quantum realm)。这个世界与我们日常感知的世界完全不同。常识在这个世界完全不适用。以氢原子(Hydrogen Atom)中的电子为例。在氢原子中,电子并不存在与轨道之间,它在一个轨道上消失,但是又会出现在另外一个轨道上,就如你从二楼乘坐电梯去四楼,但是你却没有经过两个层楼之间。另外量子电梯只在某一些楼层停留。电子轨道的大小也有严格的限制。每个原子的轨道也不相同。这是每种元素都非常特备的原因。元素的性质有其电子轨道决定。将电子限制在轨道中的力量不是重力,而是电磁引力。氢电子围绕氢自主做不规则旋转,在轨道之间做量子跃迁,轨道越大,电子的能量越大。

在物质演化微观的层面上,量子的运动方式是非连续性的,是跃迁过去。

换一个大尺度,我们看看也有层位跃迁。从宇宙物质演化最大最大的尺度,就是整个物类的演化,也是非连续性的。从奇点宇宙大爆炸开始,奇点之后首先有了夸克,然后从夸克层面跃迁为原子层面,然后有了92种天然的元素,原子和原子之间的组合又跳成了分子层面,上千万种分子物类,分子和分子的组成又成了有机物,数十亿亿类的生物物种。

这些都是在每一个层位上按照时间轴的顺序,都是一步一步跳上去的。这就是层位跃迁。夸克组成原子之后,从形态上看已经跟夸克没有关系了,它是原子的组织结构。原子和原子结合组成分子之后,它又变成了分子的形式,跟原子没关系,又跳上去了,这个方式被称为层位跃迁。不变的是基本粒子,变化的是基本粒子之间的组成关系,而这个变化是跳上去的。

生物进化阶段的非连续性

生物进化的时间跨度是38亿年,涉及到生物学。是不是也是非连续性呢?到底是什么在进化?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基本概念,生物学里进化的组织单位是基因而不是生物体。生物体只是基因的载体。从基因层面来看,代际繁殖的本质其实就是基因的分离、变异与重组。每一代的繁殖,基因都会变化。生物进化的最微观也是最本质层面也是非连续性的,表现为基因变异(Gene Mutation)

同样的道理,缩小尺度进去,再放大尺度出来,我们再看宏观的物种变迁,从单细胞,到脊椎动物,物种变迁还是非连续性的。

【王东岳视频】:38亿年前的单细胞生物单独演化20亿年以上,然后开始出现多细胞生物分化,大量的出现侧枝,比如团藻终止了,后面没有接续。但是软体动物、扁型动物这一脉接续了,然后由遇到了盲端,之间又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然后一直延续,但是其中的某一类上岸了,变成了两栖爬行动物,再演化,由分化出一只为哺乳动物,大多数哺乳动物如今天的狼一旦成型之后,这条曲线就会走向终点,一直到死都不变。只有猴子中走出一小撮灵长类的,大多数灵长类的又会停下来,然后其中一个分支进化为直立人,大多数人在300万年前又死掉了。其中有一支智人(Homo Sapient )演化为今天的人。

也就是说你看到一个事物不断的演运和进步,但它不一定代表方向。进步大多数走向盲端(终结),进步中只有非常小的侧枝,它会走出一个别样的非盲端的演化路径。如鱼,五亿年前就出现了,是我们的先祖。我们的口腔,食道胃构成的消化系统都是鱼的系统。为什么气管和食道中间要有一个喙咽,因为它通过一个咽喉。人老了以后舌咽神经的功能会降低,经常吃饭就会咽到了气管。这种设计为什么胡出现,因为余就是这样,于是一直演化下去。鱼中只有一脉走出来了,就是在海水和4亿年前出现的大陆时有一类鱼除了在水里获取食物以外也到岸上获取食物,于是它们的鱼鳍就演化成足,它们是最怪的,但是表现出无穷的演化前途。再如恐龙,有非常多的种类,有植食性的也有肉食性的,有地上爬的有天上飞的,所有恐龙中,天上飞的不是主流,只有天上飞的那一族演化成了鸟。

也就是说只有最小的分支解决了广远性问题,它的时空范围要比一般的龙大,于是给自己流出了后来的发展前途。再举个例子,猴和人,所有猴子都在树上爬着。而演化成人的猴子也不特殊,只是它们生活在处于林带和草原交界的地方,他们既可以在树上摘果子,也可以下到地面寻求事物,于是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它们慢慢直立了。就发生后来的人。演化进步并不代表前途,它们大多数情况下是侧枝盲端,只有其中的一脉,走出自己远期的前程。发展的前途一定是在边缘地区发,在边缘给自己留出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从这么大的尺度上来看,物种的进化还是非连续性的。

文明演化阶段的非连续性

人类文明与137亿年的宇宙相比太短了,最长不过7万年,到了人类社会学或者精神层面。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非连续性的。

通常我们认为存在一个真理,人类前仆后继地去发现它,认为人类进步是线性的。其实这个说法误导了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什么方式进步的呢?关键词叫逻辑变革(王东岳)。我们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个简化的模型叫逻辑模型。这个逻辑模型不停的变革、不停的变革带来了我们整个进步。逻辑的变革就是非连续性。

如我们的宇宙观从盖天说,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开普勒定律,绝对时空说,相对时空说,多维宇宙观,是在不停的跳跃。前后并没有连续,而是不断的跃迁。

非连续性是一个非常大尺度的、新的世界观,在137亿年整个宇宙的物质演化上叫层位跃迁;在38亿年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叫基因变异;在7万年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上,它叫做逻辑变革。这些词最后面两个字,“跃迁”、“变异”、“变革”,就是非连续性增长的意思。在分形学里面找到共同点,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二、科学、经济学的连续性发展


非连续性增长是宇宙增长的钥匙。它是大尺度、小尺度、微尺度里共同存在的一个增长的方式。这是一件很幸福,很美好,很amazing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在看文化、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的非连续性。

既然事物演进是非连续的,那么非连续增长是如何发生的呢?如何启动第二曲线?如何从第一条曲线跳到第二条曲线,去实现10倍好的增长?

非连续性增长的方式很多,混沌大学只推荐一种,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连续性,更准确的说是第一性原理的下级跨越非连续性。

第一性原理建立在一条或者几条逻辑奇点或基石假设之上。逻辑奇点是更大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怎么打破一个系统的边界呢?把系统下面的逻辑奇点给捅破,就能打破一个系统的边界。也就是说,从一个系统跳到更大系统的方法论就是,找到原有系统里面的隐含假设。隐含假设一旦打破,这个系统就变大了。因为我们找到了更为可靠的假设。

困难之处在于几乎每一个系统的逻辑奇点都是隐含的,所以需要用哲科思维发现隐含的逻辑奇点,然后把它捅破。如果把奇点捅破了,原有系统会破碎,出现的新系统会比原有系统跟大。为什么混沌会推荐第一性原理式的增长,因为这是一种指数级的增长,实现10倍好的唯一方式。

范式革命

我们看一下科学领域。库恩是《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这本书写于1962年,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百本书之一,5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著作,所有出版物中引用率最高的书籍之一。

《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范式(Paradigm),范式其实就类似于第一性原理。一旦接受了一个共同范式,科学共同体就无需去考察这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于是他们在这个体系之内的研究效率会大大提升。也就是说有了根基之后,可以在根基之上做事情来解决问题。范式对于一个学科的重要性在于什么呢?第一个被普通接受的范式是学科形成的标志,如同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

第二个概念叫常规科学。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在范式的指导下“解谜”,这就是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关心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创新。常规科学是一条连续性变化的曲线。常规科学家在更换范式上极为保守,因为一旦更换范式,这些科学家原来做的所有工作都会丧失意义。

但有时候有的迷在现有范式框架内无解,只有改变范式,才能将其解开,这类迷被称为“反常”。所谓反常就是逻辑变革里面的新信息,新信息跟原有的范式不能逻辑自洽。

反常的新信息导致逻辑失洽,逻辑失洽导致逻辑变革。库恩把科学上的逻辑变革变了个说法,叫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这是库恩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一性原理的变换。据此他定义了科学革命:范式转换引发科学革命。我们通常认为,连续性研究里的新发现会引发科学革命。

这本书的一个重大见解是,不是在连续性中的新发现引发科学革命,而是底层的范式改变引发了科学革命。

用混沌的黑话来解释一下,第一条曲线是一个范式,第二条曲线是新的范式,从第一条曲线跳到第二条曲线,这就是科学革命。

所谓范式转换就是范式下面的逻辑奇点发生变化。库恩这本书实际上是非连续性的体现。库恩说常规科学是累积性的,但是革命摧毁了这个连续性,科学革命就是科学的非连续性创新转换的那一刻,科学进步的轨迹是跳跃式的。

库恩提出了范式转换的概念,但没有说明范式转换是怎么完成的。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来讲,范式转换是通过奇点下移来实现的

宇宙学的科学革命

我们用宇宙学来检验一下范式转换引发科学革命,或者叫奇点下移引发科学革命。
宇宙的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观就是时空观。宇宙观是回答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这个大问题的;’宇宙观也是拓展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时空的大问题。

我们仅举3个例子,从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100年-170年)到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波兰语:Mikoł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再到开普勒(德语: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
第一个例子,托勒密的天文学。他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并且用数学模型写了出来。整个体系里面逻辑奇点有3个:

1.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静止不动。(认为以太有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
2.太阳和其他行星绕着地球转。
3.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在这个时候宇宙有多大呢?宇宙很小,太阳绕着地球转,然后外面有个壁,恒星镶在外面壁上不动。这是当时的宇宙观。

为了解决行星逆行和以及实际观测的行星轨道和圆周运动的差异,托勒密在圆周轨道的基础上增加了偏心轮以及本轮-均轮的设计。比如说火星在一个本轮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本轮的中心在均轮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均轮是一个以地球为旋转中心的偏心轮。
随着反常的信息越来因为越到后来越复杂,复杂到对天文学的立法,一千年以后差了10天。

这样的一个情况激发了哥白尼,哥白尼看到了托勒密体系里的逻辑破绽,试图找到新的范式。其他的天文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小轮里再找一个小轮,一层一层绕着小轮来解决。哥白尼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放弃了地心说这个基石假设,认为地球是运动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着太阳转。

事实上,托勒密的体系是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的,几乎所有的天文学家都相信托勒密的学说,当时所有的证据都证明托勒密的天文学说是成立的。所以库恩在书里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什么东西启发了哥白尼来做这件事?哲学!

哥白尼相信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太阳是一个神,太阳既然是神,神居住的地方才是宇宙的中心。说起来很滑稽可笑,之所以改变哥白尼那个信仰的居然是一个新的哲学,它完全没有事实上的资料证明这一点。所以库恩说科学家通常不需要当哲学家,也不想当哲学家,但是在危机时刻,他们通常转向哲学分析,作为解开他们领域当中的那个钥匙。不是眼见为实的资料,而是思维上的概念性资料,促使哥白尼发展了新的理论。

哥白尼的体系实际上有很大的问题。他只不过去掉了一个偏心轮而已,依然很复杂。那为什么哥白尼被称为思想家呢?因为,他的错误并不重要,他开的新的思想通道很重要,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个思想通道非常重要

哥白尼之所以被称为革命,因为他开启了一个新的范式,这个范式一旦打开之后,它所带来那些问题,后续的科学家慢慢全解决掉了。哥白尼本身这个理论并没有那么精确,但哥白尼是一个思想家,开启了思想之门。所以,哥白尼之后的科学家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思想通道。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比托勒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大多了

哥白尼有一个破绽,因为他保留了一个逻辑奇点,他认为星星的运转应该是匀速圆周运动。开普勒把这个逻辑奇点给扔掉了,一旦扔掉之后,开普勒的体系比托勒密、哥白尼的系统简单,完全没有本轮,没有均轮,就是个椭圆轨道。他去掉了哥白尼里那一条假设,捅破了逻辑奇点,逻辑奇点下移了。人们称开普勒是天空立法者,星星怎么转?开普勒说了算。

开普勒三定律:

第一定律: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行星到太阳的一条线在相同时间扫过的面积是一样的;

第三定律:不同轨道行星速率之间的关系是(T1/T2)²=(R1/R2)²

开普勒没有依靠任何的经验,他求助哲学做到了这一切。,世界的本源是数,他也相信新柏拉图主义。他认为整个宇宙的运转应该符合几何学意义上的一种美感。

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古希腊有一个数学家阿波罗尼(Apollonius of Perga,约前262年至前190年),他已经提出一个椭圆公式,开普勒直接拿过来用了。所以,大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由衷感慨了一句,物质未曾来到,精神先已出现 the spiritual precedes the material),而是纯依靠逻辑进行数学推导。

哥白尼和开普勒所拓展日心说,大大拓展了以前文明的时空观,使得工商业文明的跨区域获取资源。如果没有这两个人打开外面这个世界,工商业文明也很难起来。所以,没有哥白尼就没有科学革命,宇宙观的拓展了才有了科学革命。

整个天文学就是一个不断的逻辑变革,不断的范式转换,不断的奇点下移的过程,随之而带来了的是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到今天还在扩大过程当中。

宇宙观的扩大,不只是认识上的扩大,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存空间上的变化。宇宙每一次比以前变化了多少?整个宇宙观的变化是淋漓尽致的阐释了本课的一个道理:第二曲线是第一曲线的10-100倍那么大。

以上充分阐明,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的世界里,我们是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创造的思想通道里。若没有这些思想家,地球是多么狭小的一个地方,这些思想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的时间和空间。所以王东岳说“不是眼睛观照世界,而是思想观照世界。思想就是今天人的眼睛,就像猴子的时代没有眼睛一样”。


三、经济的非连续性增长


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一下经济的增长是不是也是非连续性的。熊彼特(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是创新理论之父,在他那个时代,很多经济学教授积极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熊彼特却把经济学当成物理学一样,当做纯理论来研究,当做一门独立的科学来研究。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因

第一版的经济发展理论封面印的牛顿的名言:“我不需要假设”。言外之意,熊彼特愿意挑战任何没有经验事实支持的假设,言外之意他愿意挑战任何既成的逻辑奇点。很显然,这是一种普遍怀疑第一性原理式的思维方式。建立新理论始于对旧理论逻辑奇点的打破

传统的均衡经济学有很多逻辑奇点,系统有两大假设:第一,均衡假设(Equilibrium)。第二,理性人假设(Rational agent/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 /Economic Man)。均衡假设认为,经济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之下,经济由于供需平衡会走向一个均衡状态。根据传统的均衡经济学也有一个假设边际收益递减(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经济学发展理论》的第一章,熊彼特讲的就是静态经济学。

他用了一个词叫静态循环流转,在这里推出了一个结论,如果经济总是处于同一个曲线的话,经济最终的结果是零利润、零利息、零增长。熊彼特说,这样不是不行的。他提出了动态假设:经济很少只在一个曲线之内变化,经济经常从一个均衡走向另外一个均衡。这个假设跟主流的经济学家非常不一样,被周围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奇谈怪论。

熊彼特把经济结构的变化定义为创新(Innovation),并坚定的认为只有这种意义上的变化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所以熊彼特的创新概念非常独特而狭窄。熊彼特的原话说“恰恰是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们要涉及的问题,也就是在一种非常狭隘和正式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

熊彼特说:“你不管把多少辆马车相加也不会得到一条铁路”。只有从一个经济结构到另外一个经济结构的革命性的变化,非常狭窄意义上的变化才是所谓的经济增长理论。在原有的曲线之内,你再多的增长,都只会在原有的圈里打转,永远得不出第二曲线。

创新的动力因是创业家

主流经济学家对熊彼特发出挑战:同一个结构里达成平衡,这个动力因是供需平衡,但从一个结构变成第二个结构,哪来的动力?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大问题,如何从第一曲线转换到第二曲线,动力因是什么?

均衡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结构不可能由内而外的突然变为另外一个结构,除非外力发生作用。举个例子,比如发生战争、殖民了,获得一笔财富,或者发现了新的矿产资源等等,你才有可能从一个结构跳到另外一个结构,那些都是经济体系以外的力量。
所以熊彼特一直在追问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没有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经济结构能否从内部变革自己。熊彼特说,我相信在经济系统里有一股力量,这个力量能够颠覆任何的均衡状态,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仅依赖于外部因素,它一定有一个内部的因素,这是我希望建立的理论。

他求助第一性原理继续往下挖。

均衡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牛顿力学。均衡经济学建立在牛顿机械论的世界观之上。牛顿1687年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亚当斯密1776年写就《国富论》,亚当斯密熟读牛顿的原理,他们都是英国人。

对比一下,牛顿提出原子论,亚当斯密提出一个理性人的假设,理性人就是经济体系里面独立的参与体。在牛顿力学里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等,在这里面有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牛顿力学里有看不见的万有引力,。牛顿力学有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之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经济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之下,保持均衡状态。

均衡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大家叫瓦尔拉斯(Léon Walras,1834年12月16日-1910年1月5日),他是静态经济学家里面数学公式的提出者,他年轻的时候熟读力学教材书、静力学基础,他在写《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里所用的数学公式就直接来自于物理学。

为什么要把牛顿和静态经济学放在一起,因为静态经济学和牛顿的世界观法则近乎一致,它们都有均衡性、连续性、确定性、因果性和线性

物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自然科学的根基,所有的学科都和物理学相结合。在当代,各个学科开始逐渐的和生物学结合。尤其是DNA发现智慧更是如此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布,1898年的时候,经济学家维布伦发问,经济学为什么不能是进化科学呢?在这个发问不久,有一个人完成了这个工作,他就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的出版就代表着的进化经济学成立。所以有人认为,熊彼特是进化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创始者。


生物进化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新物种是如何产生的?


进化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新结构是如何实现的?


熊彼特如何借鉴进化论解释了新的经济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呢?他提出的方式叫组合式进化。熊彼特认为不管什么经济要素、经济结构,都可以拆分几个基础的经济元素,熊彼特认为技术、产品、市场、资源、组织等。这些要素的重新组合就叫创新。动力因是创业家+创造性破坏。创新的方法论就是新组合,是对现有技术、产品、市场、组织、资源等要素的新组合

那么,谁推动了新组合呢?创新的风险特别大,谁愿意承担呢?在传统经济学里边,没有这个角色。因为在传统经济里边的角色叫理性人假设,每个人都知道所有的信息,根据理性来做出决策。根据理性决策,你不会把一个曲线里的要素搬出来到新曲线里去,因为风险极大。而熊彼特认为是企业家推动了创新。

除了动态假设,熊彼特还提出创业家(Entrepreneurs)假设他说经济里不全是一样的人,有一小撮人他们天赋异禀,愿意承担风险。在投资家的资金支持下,一小撮人通过创办新公司的方式,把所需的经济要素从原有的经济结构里购买出来,然后在新的体系里进行重新的组合,这样,候选的经济结构就产生了。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产生了这些侯选的经济要素组合之后,是什么力量决定哪些新组合会成为未来新的主流经济结构呢?自然选择的力量。

拿共享租车行业举例,出来大黄蜂、快的、滴滴,都是创业家在投资家资金的支持之下,购买原有要素重新组成新组合。而最后留下滴滴是市场的自然选择,留下来就成了新曲线。

熊彼特洞见:经济增长是动态的和膨胀式的

熊彼特第一大洞见,就是在不连续假设基础上,把动态分析方法引入到了经济学中。就像牛顿和达尔文在各自学科所做的那样,熊彼特相信他发现了经济发展的唯一因:创业家创新


熊彼特说,真正发挥作用的,不是教科书中指出的那种价格竞争,而来自于新产品、新技术、新供应源、新组织类型的竞争。这种竞争触及的不是现存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生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本质生命力。

经济的增长不是在原有的存量里打价格战,而是扩大成以前的10-100倍。经济是膨胀式增长的,熊彼特是第一提出此观点的人,这是伟大的洞见。跟创新比较起来,从交易中所获得的收益、靠专业分工实现的效率、通过实践获得的进步,这些都变得黯然失色。

熊彼特另一大洞见,就是他是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重视创业家的经济学家。他关注创业家对经济的影响力。熊彼特大声为创新和创业家呼吁,他是当之无愧的创新理论和创业家理论之父。这与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 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根本没提企业家完全不同。

熊彼特认为,创业家唯一不可或缺的就是把创新引入到经济当中去。经济轨道转换需要一个力量,理性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创业家就是那个非理性、逆人性转换轨道角色的人创业家的作用非常有限,是一个实践性概念,仅仅体现在创新转换的那一刻,一旦轨道转换完成建立起企业,并像其他人一样开始经营这个企业的时候,这一特征马上消失了,他从创业家立刻变成一个管理者了。所以在他的定义里,一个人一生当中很难总是创业家,创新是定义创业家的唯一标准

创业家为什么很重要?在静态循环流转模式中,即第一条曲线里面,经济的基本力量是需求拉动,在这个阶段消费者是“王”。所以我们才会说,要聆听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阶段,任何企业家或者管理者扮演的不过是象征性的角色,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已,在这一条曲线的阶段是消费者为王。

但是,静止不变的经济体一旦出现重大的创新活动,消费这就成为变化的制约力量。这个时候,熊彼特式的创业家就成了变化时期的王,成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创业家必须要有率先改变常规的意志和能力。

一旦出现新的曲线的时候,过去的主流消费和主流客户反而会成为曲线转换最大的障碍。所以任何的词汇都是有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消费者为王的概念是在第一条曲线里面成立的,一旦从一个曲线向另外一个曲线转换的时刻,原有的主流消费者、主流客户会成为你最大的障碍。当曲线转换的时候,创业家为王。 在同一曲线内,就是市场选择,也就是经济中的自然选择。

没有创业家就没有经济的实质性增长,就没有经济的10倍速增长

创业家值得我们心怀敬意

但熊彼特说”知识和习惯一旦习得,他们就会在我们心中牢牢扎根,就好像地球上的一道铁路路堤,它会真正渗透、进入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经常执行的思维模式、感知模式和行动模式就会变成无意识的习惯。科学的历史发展就是佐证。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回到熟悉的道路上,及时原有道路已经变得不再适合我们,即使我们的创新方式本身未给我们带来任何具体的难题“。

熊彼特说过这么一句话:“创新的本质是孤独的创业者和其惰性环境之间的一场伟大斗争。”周围的环境都会把原有的经济体系所有要素固定在第一曲线之内,有且只有创业家孤独的跟环境战斗,把这个要素从原有体系里面拉出来,组成一个未知的要素组合。创业家是相信的是没有看到的东西。熊彼特式的创业家是“具有超强智慧和意志的巨人”。

既然如此,创业家的动力是什么?钱是一种因素,但是熊彼特认为动力在于创业家的心理因素,如“建立私人王国的梦想”。就打造私人王国的梦想而言,“取得事业或者商业成功仍是当代人可以实现梦想的最短路径。”时巨大的成就感,督促者创业者走向创新这条孤独的道路。创业者为什么孤独,不仅仅是创业者与他人之间,而是你与所有的环境之间,都是孤独的。

我们所有人、所有社会,应该感激那些破界的人,他们特别孤独。我们可以仿造库恩的那句话,在创业家创新前后,我们所有人好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创业家的最大价值是为他人开门。在乔布斯做出iPhone出来之后,我们所有人是不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比较,创业家的价值跟科学家、思想家在自己的领域的价值是一样的,所以历史上伟大的人是开门的那些人。

哥白尼为我们了日心说这个门,牛顿开了物理学这个门,爱因斯坦开了相对论这个门,达尔文开了进化论这个门,熊彼特开了进化经济学这个门。这些人都是伟大的,哪怕他的理论初期是很粗糙的,那不重要,包括错误也不重要,他们的思维路径很重要。在第一曲线内做事情当然都是正确的,若你内心有创业者形态的话,要对周围那些为你开门的人心怀敬意。

有一本书叫做《证明达尔文一个生物学的数学理论Proving Darwin:Making Biology Mathematical》,里面有两种人,一种是解题者,他们解决一个已经被认为无望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保守主义,对新理论充满怀疑。他们是在现有的范式之内解谜。另外一种人是理论家。理论家不解决任何老的问题,却使它们变得无关紧要。理论家的荣耀时刻是发现一个新理论。

有两种创业者,一种创业者解决现有问题,我们把他叫作常规创业者;另外一种创业者打破边界,建立第二曲线,我们很荣幸的把他称为创业家或者叫创新创业家。按照这个标准,没有几个人称得上创业家。同一曲线之内,消费者为王,曲线转换之际,创业家为王。

创业家在曲线转换之际,打破了原有边界。我们应该感谢所有打破了原有边界的创业家。谁是真正的创业家?

亨利福特是创业家。如果你去问当年的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他们会说我需要速度更快的马车。在曲线转换时,原有的消费者不但会成为助力,反而成为障碍,把你锁定在已有的曲线之中。亨利福特是伟大的创业家,他做T型汽车。汽车没有解决马车的任何问题,但是汽车却让马车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乔布斯是创业家。乔布斯根本没有解决功能手机的问题,但是iPhone出来之后,功能手机所有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了。2007年乔布斯iPhone1的发布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产品发布会,在他的PPT里两次出现这句话:Today, Apple redefined the phone(今天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

伊隆马斯克是创业家。他并没有解决传统汽车的任何问题,但是伊隆马斯克更让传统汽车所有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了,甚至连驾驶相关的问题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因为在未来3-7年,全面的自动驾驶可能基本会实现。

张小龙未必是企业owner是创业家。张小龙并没有解决PC IM(电脑端即时通讯)的任何问题,他却让PC IM本身变得无关紧要了。


所以作为混沌大学的学生,你的生意做得很大,能赚很多钱

That is very good.

但是如果你能开创一个新的经济世界,你才能算是“创业家”

I will be proud of you.

这是混沌大学的价值观。


四、小    结


总结一下,创新是原有经济要素的新组合,创业家完成了这个新组合。创业家完成了组合之后,自然选择会决定谁能存活下来。创业就是最大的爱国,创业就是报国不要以为你只是在工作或者开一个小公司,你是对社会、时代做出一个极大贡献的人。你的意义感并不仅仅是你赚到了一些钱,而是要乘以一个10倍好,给整个经济带来10倍好的利益。

当然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谢谢大家!

 

参考书籍:

1、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1859)

2、王东岳《物演通论》(2009)

3、 亚当∙斯密 Adam Smith,《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4、 库恩(Thomas S.Kuhn) :《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1962)

5、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经济发展理论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911德文版出版)

6、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1936)

7、格雷戈里·蔡汀(Gregory Chaitin)《证明达尔文一个生物学的数学理论 Proving Darwin:Making Biology Mathematical》(2012)

 

文章会在公众号“心语新事”同步,欢迎关注。


下一期:AI思维之智能模型


你可能会喜欢:

读书笔记19:非连续性窘境

读书笔记18:非连续性

读书笔记17:第一性原理

贝索斯《2017年给股东一封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