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联盟新闻 >解读: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下的跨境结算新发展

解读: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下的跨境结算新发展

2023-07-20 12:27:10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发挥计价、支付结算和价值储藏的功能,最终成为国际计价、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的过程。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逐步拓展,在跨境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敬请阅读。

中国与巴西跨境支付合作的良好进展正是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彰显。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已经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1家人民币清算行,大大提升了人民币跨境清算效率、便利了跨境人民币使用,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币种选择。下表为历年央行与他国签署人民币清算安排合作备忘录的情况(未穷尽式列出):

中国是全球跨境贸易大国,当使用人民币对进口货物进行支付后,人民币就会流出到境外国家,形成离岸人民币。跨境人民币结算有以下三种模式:

2. “人民币NRA账户”模式:NRA,即境内非居民账户(NON-RESIDENT ACCOUNT),经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核准,境外企业可申请在境内银行开立非居民银行人民币结算账户,直接通过境内银行清算系统或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进行人民币资金的跨境清算和结算。

3. “清算行”模式:被授权的我国境外“清算行”与自愿接受清算条件和安排的境外商业银行签订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为这些境外参加行开立人民币账户,并按协议为其办理人民币拆借和清算业务。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企业就可以向境外参加行或直接向境外清算行提出人民币结算申请,并由清算行最终完成结算业务。

在清算行设立之前,离岸人民币市场主要是由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行负责,但风险管理严谨的大型金融机构在是否代理人民币业务上较为谨慎,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初始阶段,境外开展人民币支付交易的市场主体以中小型金融机构为主,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

人民币清算行则主要通过央行和当地金融监管当局协商背书,在当地指定个别甚至是一个银行来充当清算行,负责离岸人民币的存款、结算、汇款、兑换等业务。大型金融机构受到政策引导,会更加敢于开展人民币交易。因此,清算行使得人民币可以在资本项下回流到境内,有利于维护双边金融稳定、促进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中的使用,并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1]

十年来,我国与众多国家达成人民币清算安排合作背后推动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跨国贸易体量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以巴西为例,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巴西进口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2022年中国与巴西的双边贸易额达171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同比增长近4.9%。中国也是巴西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巴西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此外,巴西是中国在拉美最大的投资接受国,主要投资领域在高压输电线路和石油开采方面。

其次,交易安全与金融安全也是重要考量因素。欧美的银行危机以及俄乌冲突中美国是对俄罗斯资产安全的威胁,使其他国家产生不安全感。对于中国和巴西而言,在企业贸易投资的结算中更多使用第三方货币结算将会增加了金融风险,造成了双边经贸合作中的货币错配,特别是在当前美联储以及主要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在双边贸易中增加人民币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和降低汇率波动、美元荒等问题的影响。[2]

另外,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流动性的获取渠道及人民币相关的投融资产品日益丰富,实际上也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提供了更多便利。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提高人民币在本国的货币储备比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国际投资者倾向于持有人民币资产,增加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

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比例,我国除达成双边合作之外,也在不断完善国内跨境人民币结算规则。

央行发布的《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银发〔2022〕139号,以下简称《通知》)于2022年7月21日起正式实施,该通知明确境内银行可与依法取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合作,为市场交易主体及个人提供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通知》的主要亮点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3]

1. 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范围扩展至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涉及货物、服务、收益及经常转移的交易项目等”。与以往相比,从货物、服务贸易拓宽至整个经常项目加大了对外贸新业态的支持力度。

2. 交易主体类型扩展。新规的市场交易主体拓展至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外贸新业态经营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其中,“海外仓”是首次增加的主体,这也体现出针对海外仓的利好政策。

3. 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采用“负面清单”制度。支付机构的外汇业务采用的是正面清单(列举鼓励、允许、支持的行为),由外汇局备案,只能在备案范围内开展业务,而跨境人民币支付通常采用“负面清单”制度。《通知》明确了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支付机构合作银行的资质要求,银行向人行分支机构备案后即可开展业务。

5. 强调业务合法性、真实性基础,加强反洗钱审核。《通知》要求要求银行与支付机构应建立业务真实性审核机制,共同做好业务背景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工作同时也要做好“三反”,打击跨境赌博、电信网络诈骗。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发挥计价、支付结算和价值储藏的功能,最终成为国际计价、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的过程。

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逐步拓展,在跨境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人民币跨境流动主要有四种渠道:经常项目与直接投资渠道、融资渠道、金融市场渠道与外汇交易渠道。总体来看,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基本遵循了从经常项目到资本项目、从直接投资到金融交易、从机构到个人的次序,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功能也相应从支付结算货币向储备货币、投融资货币等拓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各机构提供的数据,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影响力不断加大,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2.88%,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中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反映出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各项指标反映了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上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的良好态势。

对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央行表示将以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导向,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支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进一步畅通人民币跨境循环,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的便利性,扩大人民币融资业务,便利人民币交易和汇兑,另一方面也要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拓展交易、清算、投融资等功能,促进人民币能“流出去”也能“沉下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