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书籍推荐 >读书总结与规划 | 周雅希

读书总结与规划 | 周雅希

2020-11-26 22:24:14



2017读书总结

已读书目: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

《尼采解忧书》尼采、

《乌合之众》勒庞、

《对伪心理学说不》基恩.斯坦诺维奇、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北京折叠》郝景芳、

《时间简史》斯蒂芬·霍金、

《悟空传》今何在、

《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

《浮生六记》沈复、

《看穿一切数学的统计学》西内启编著,朱悦玮译、

《方法导论》笛卡尔、

《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奥里、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洞穴奇案》萨伯、

《三体》刘欣慈、

《人生》路遥、

《人间失格》太宰治、

《红与黑》司汤达、

《货币战争》宋鸿兵、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木心散文集》

木心的诗

《信》东野圭吾、

《林徽因传》林杉、

《古都》川端康成

《雪国》川端康成、

《》

《沉默的大多数》、

《流言》张爱玲、

《皮囊》蔡崇达、

《我们仨》杨绛、

《尘埃落定、寂寞花开》西雪岭、

《围城》钱钟书、

《智能革命》李彦宏。



部分书籍的读后感:

读《围城》有感



近日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用心去看完一本书,用心去写一段文字了,周围吵吵闹闹的,我的心也跟着喧闹了起来。众声喧哗,唯有文学的世界是清冷安静的,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也让我于喧闹中享受了半刻的清净。

一说起《围城》,人们最先想到的名句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人生亦是如此”。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大致了解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方渐鸿为主要人物,由他与身边的人的故事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由于受到浅薄的思想和苍白的阅历的限制,大师深奥的作品往往只能读懂三分,这本备受世人推崇的书,到底最可取的地方是什么呢?我只想说:还好这本小说没有被当做语文阅读题,不然老师又要我们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作者写某句话的意图、全文分为几个阶段......这断然会让我快速丧失对这部小说的兴趣。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我看完了一整个人生,方渐鸿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可怜人,他说他既丢失了一个老实人的诚实,却又做不到像一个技术高超、内心释然的说谎者那样洒脱。他的一生,都是从一座城逃到另一座城:他的家族是一座封建的城、他的是一座虚荣的城、他的爱情是一座纠缠不休的城、他就职的三闾大学更是一座冰冷的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当时很多人相比他又是幸运的,至少他运气好留过洋,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相互扶持的朋友,有过一段撕心裂肺的爱情,谋过一份像样的差事。但,他从来都不是幸福的。


我真的很佩服钱钟书先生,很少有这么一个人能把人性写得如此透彻。虚荣、自私、懦弱、势利......人性的弱点通通都透过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透漏出来。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钱钟书不把战争对他们的影响写得再丰富一点?为什么历史上如此残酷的事件在小说中看起来没有多么的惊心动魄?其实普通人就是这样,他们没有机会将自己的故事载入史册,他们只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在柴米油盐中苟延残喘。所以,不要总写令伟人名留青史的故事,能够站在历史的船头笑看世间风云变化的人毕竟只有少数,让我们把目光望向身边的普通人,你会发现有太多人其实都在麻木的过着同样的生活。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懂得爱情的人都在城里,但他们从来没有出来过,不懂得爱情的人在城外,因为没人告诉他们什么是爱情,所以他们进不去,所以,没人知道爱情是什么”。方渐鸿的一生有过五段爱情,但都以悲剧收场。他与鲍小姐是肉体的恋爱,在荷尔蒙的刺激下享受寻欢作乐的快感,这种逢场作乐的恋爱方式是人类动物性的最佳体现;而对于苏文纨,他从来都没有认真喜欢过,因为他懂得苏文纨那种自恃清高但骨子里却又透着小市民气的女人喜欢的不过是被众星拱月,方渐鸿不傻,自知与苏小姐不是走进爱情,而是走向羁绊。对于孙嘉柔,方渐鸿的最后同她结婚更多是体现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和妥协退让——反正这辈子没什么事最终如愿,那就混混度日罢了。所以说,他的一生,最爱的还是唐晓芙,因为得不到,才觉得愈发的美好,于是唐晓芙便成了床前的明月光,心头的朱砂痣。

不知道为什么,《围城》让我莫名的想起了川端康成的《雪国》,前者将情感融汇于言语,后者将情感融汇于景物,但总的来看,都给人一种“徒劳”之感。

我喜欢《围城》,因我生活中所被囚禁的,不知如何用言语说尽的感情在书中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得到共鸣。钱先生并不直接,而是婉转地将生活的无奈告诉我。大多数小说最终是以悲剧收场,我们的生活也总是聚少离多。我们不知道最终孙柔嘉和方鸿渐最后和好没有,也不知道《人间失格》里的三流画家最后怎么样了,《雪国》里的驹子最后有没有发疯,书里的事情,合上书就此撒手,而在生活里,在我们看过那么多书上关于生活的悲欢离合后,理应更加珍惜它,好好活。








读《尘埃落定,寂寞花开》有感



这是一本关于张爱玲的书,于临近期末的某日在图书馆偶遇,满心欢喜,便抛开厚厚的复习资料,一头扎进了张爱玲的世界。

张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还记得最初接触张爱玲时是因为她华美的辞藻,那个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作文具有很深的文学涵养,总是装模作样的写上几句“张爱玲说过”、“鲁迅说过”,看上去贯通古今,才高八斗。

到后来,为了打发时间时间,借了同学的《张爱玲作品全集》来读,被那古老胡琴的咿呀絮语和她家祖传的沉香惊艳得一塌糊涂,用一座城的毁灭来成全白流苏的爱情,白玫瑰和红玫瑰最后不得不变成胸口上的饭粒和墙上的文字血,写尽了人性冷漠世态炎凉的《小团圆》,锱铢必较的《红楼梦魇》,还有她的《天才梦》、她的《金锁记》......不得不说张爱玲是文字上的大师,她用她的笔,写尽了人生的苍凉。

因为这本书是偏向于名人传记类的文章,所以在这就不对张爱玲的作品做过多的感想。果然只有了解了作者之后才会更好的理解她的作品,之前对张作品的记忆大多停留在她营造的那种凄凉、色调鲜明的情境之中,而在结合了她的生平之后,我又燃起了重温这些作品的热情。

这本书的作者——西雪岭,一个地道的张迷,除了她用心搜集与张有关的材料之外,她的写作方式很明显受了张的影响,她用大量的事实和大量的描写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令人扼腕叹息的奇女子。

张爱玲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家。她的身世、性格、爱情婚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人对她作品的评价,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感慨,张爱玲始终逃脱不了世俗的羁绊,她再怎么努力活得仙气飘飘,也不过是出生在滚滚红尘中的一个女人。

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似乎也会为你关闭一扇窗。张爱玲一生很长一段岁月都被“爱情”这两个字所摆布、伤害。一个才女,一个将爱情视如珍宝,无私付出的可爱的女人,却总被她所珍爱的东西重伤,不管是胡兰成还是赖雅,他们给她的伤痛多过幸福,身为女人,张爱玲也是够失败,也许是她太过认真罢了。

一个在文字的世界里仰头称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显现出了无比的内向与木讷,在人际关系方面,张爱玲是懒得花心思的,她是木讷的,也是骄傲的,她不会假意讨好,也懒得回应,她在个性与生活中选择了前者,为此她尝尽人生百态,受尽常人指责,但她的名字连同她的作品一同被记在了后人的心里。时间,带的走歌者,带不走歌。

做一个天才、名人、伟人都是不容易的,谁不曾做过与众不同的梦呢?可这个人间哪容得下这么多独特的人,大多数人都忘掉了曾经做英雄的梦想,当谈起这些向往的时候,他们疲惫的脸上也曾熠熠发光——想到这里,你只是觉得,时间真是这世间最无情的东西。

执笔的我也是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梦的人,然而可笑的是,回顾自己短短的人生历程,竟然没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我总是缺乏不一样的勇气,在这个众口铄金的时代,最安稳的就是把自己淹没在人海中罢了。所以,这个梦便幻化成为梦魇,“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长袍,爬满了虱子”。

日历一页一页的翻,发现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姑且抛去自以为是之心,谦虚总是好的。









君子合而不同



大一时有幸拜读勒庞先生的著作——《乌合之众》,虽然此书部分观点有失偏颇,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仍是社会心理学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勒庞站在处于大动乱时期的法国,,深刻的意识到“我们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他不再将眼光着眼于领导者,而是以一个末世先知的姿态揣测着这一个庞大的却一直被遗忘的机体——乌合之众。他认为,每一个个体的人,“单单是他变成一个有机群体的成员这个事实,就能使他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步”,在从众心理的引导下,“集体潜意识”使得群体具有偏执、智力低下、冲动的特性。不得不说,勒庞对大众心理学的独到见解如同一柄锋利的匕首,为你划开光鲜亮丽的皮肉,直窥其血肉模糊的本质。

在野蛮时代,人类要集思广益,抱团取暖,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当人们拜托自然对生存的基本威胁,尤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发展之后,个人意识稍稍崛起,但仍旧不敌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如今的网络环境中,时时刻刻都会有“忧国忧民”的网民在根本不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单凭显而易见、通过暗示和夸张的群体情绪盲目跟风,所以才会有人感叹“你现在的思想,有多少是你自己的,又有多少是别人灌输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勒庞口中的“可以被风吹到任何一个角落的众多砂粒中的一颗”,几千年来推崇的“集体主义”使得随风飘散的砂粒不计其数,已经堆成了思想上的撒哈拉沙漠,并且还在膨胀,如同黑洞一般。

我想,群体就像是一把工具,在乱世的结尾,它是那么的好用,变革者几句简洁却又极具煽动力的话语被群体反复高歌,握着拳头彻底砸破旧秩序,与此同时,随着新秩序的产生,一个失去了共同目标的群体被解散。社会重回平静,甚至有些无聊,因为只有在独处时,你才有时间去思考,去窥探生命本身的乏味、弱小与无知。君子知其理,潜心修炼;小人恐其味,抱团取暖,终成庸众。

希望你我都能摆脱所谓的“集体潜意识”,抛却所谓的“从众心理”,勇敢的做一位难得的特立独行者。


    指导老师:刘萌芽

    作者:周雅希

    编辑:蔡皓丞

    审核:黄志刚 陈汉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