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书籍推荐 >记者读书第三季(88)

记者读书第三季(88)

2021-10-12 18:11:53

换个视角做新闻

——《中国城市批判》读后

杨立峰

这是我在沧州日报城市导刊部工作时读过的一本书。本书号称以“来自中国民间最尖锐的声音,倾听人类文明尖叫,拷问现代中国城市”,作者以辛辣幽默的方式,通过对一些公开报道的“另类解读”,对中国现代“城市病”进行了深刻剖析。几年后重读,又有了新的体会——我们可以跳出传统的新闻写作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新闻事件,换一个视角来做新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印象,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譬如,同样是山,既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巍峨,又有“翻江倒海卷巨澜”的绵延;既有“相看两不厌”的秀美,又有“鸟鸣山更幽”的静寂……看山,我们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地俯瞰,可以“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地回望,可以“夕阳明远山”地远眺,也可以“草色入帘青”地聚焦细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闻事件也是如此,一个政策的出台,往往涉及多个群体;即便是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也有着多个当事人。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关键就在于我们用何种视角来报道新闻,如何去“撩”起读者的关注。

换个视角做新闻,首先在立意上要跳出“就工作说工作”的窠臼。在党报版面上,会议报道、工作报道往往扮演着“主角”。从受众心理来看,读者关注的是新闻对自己的影响,而不是相关单位的“工作报告”。因此,从采访之初就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换位思考,真正了解群众想什么、干什么,需要啥、希望啥,然后从供给侧角度出发,去寻找采访对象与广大读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真正把“贴近读者”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换个视角做新闻,宜在细节上下功夫。西方有句谚语流传甚广,叫“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一篇新闻作品而言,“于细微处见精神”也是打动读者的“利器”。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报道的形象性、生动性、真实性,给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使读者感同身受,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对此,我们在采访时切不可浅尝辄止,而是要真正深入下去,充分调动自己的耳、目、口、手,去挖掘新闻事件中的细节故事,在掌握大量新闻素材的基础上有机选材,把最打动人心的细节呈现给读者。

换个视角做新闻,宜在传播形式上求创新。现代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造成了强大冲击。:“互联网传播特别是社交媒体传播,不仅要‘可读、可听、可看’,还要‘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这既是对现代传播技术的考验,更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对“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能力的考验。正如为纪念建州1500周年推出的“行走沧州”融媒体采访活动,从单向传播发展到“配咖秀”等读者参与活动,便是互动、分享的直接体现。

、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19”讲话中的科学论断,对新闻创新提出明确的要求。把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们有必要时刻绷紧“换个视角做新闻”的弦,不断创新报道的形式和手法,让我们的稿件更加贴近读者,更加贴近融媒体传播的需要。

(作者系沧州日报要闻时事部主任)

请不要再被剪羊毛

——读《货币战争》有感

吴 梦

这是我第二次读《货币战争》这本书,第一次在大学时读它,就像读一本历史小说,最近再读,更像是现代经济、金融学的基础教材。

再次读完《货币战争》,让我明白,并非硝烟战火才是战争,在这个仍然有着利益纷争和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上,国家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战争。多年前美国对中国、对越南开展剪羊毛行动,现在又将汇率操作国的帽子扣到印度头上,准备随时发动金融战争,把印度剪个精光。

《货币战争》中讲到的经济学原理很简单,就拿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的货币创造机制(部分准备金制度)来说,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这是现代货币发行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是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体系,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反复存贷,放大并满足了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货币需求,也给经济活动主体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货币的过剩和不足都能通过机制自动调节。

但是,《货币战争》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这样的机制,为今后泛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也使得商业银行体系成为不劳而获的社会寄生虫,不断地蚕食人民的财富。

现在人们能够常常提到M1和M2,无时不盯着PPI、CPI等抽象的数字概念,因为很多国家,尤其一些西方大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常常会利用本国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优势地位,通过汇率变化无情的吸食他国劳动人民的财富。想起几年前在对大幅变动时一位沧州企业家的遭遇,签合同时按照当时汇率计算,货物出口到岸他们赚10个基点,但一周后船到岸了,卸了货,一结算,由于利率变化,这位企业家一分利润没赚着,还亏了3个基点。

牧羊人在羊群生长过程中对羊精心呵护,为的就是在收获的季节剪下更多的羊毛,银行家们也一样。平时为经济活动的健康快速运行提供便利稳定的货币环境,一旦到时机成熟,货币也就成了剪刀,银行家借机推高资产价格,形成经济泡沫,然后在泡沫破灭过程中洗劫社会财富。

《货币战争》还指出,商业银行家并不满足其在货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货币流通中介,因为仅仅存贷利差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货币游戏里的利润要向源头要,所以银行家们希望能把持各国的货币发行权,这样就能以购买国债的方式向政府放贷,所获利润极高。

整部《货币战争》貌似危言耸听,与近来欧美流行的有关的小说、电影如出一辙,但是仔细想来,习惯了天真、单纯、学究式思考问题的我们,真的需要从实际中获得一些关于世界的真实认知。至少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服,2007年此书出版后,书中所预言的国际金融危机真实的发生了,而且肇始者就是书中警示到的房利美、房地美,而黄金的价格也随之大涨,书中部分言论不可不谓之洞见。

(作者系沧州日报经济特刊部记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