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书籍推荐 >《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

《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

2021-10-04 00:38:19

 这本真的很好看,框架和思路跟施展的《中国史纲》都很像,《枢纽》实在太厚,不知道多久能看完。正如作者前言说到的是一部新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史诗,从财政角度分析朝代更替、战争成败、历史兴衰,多维度理解历史,也更好地理解现行政策。作者在后记里提到还有军事密码和哲学密码,这两本还没找到。这本书还有一个引发思考的点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朝代或者某任皇帝在位期间的兴也好、衰也罢,并不完全是当代政策立竿见影的效果,一般是两到三任皇帝积累下来的。而还有很多系统性的问题可能千百年来到现在也还没有得到解决,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需求下寻找不同的平衡点。那么对于我们个体或者公司而言,我们遇到的问题十有八九是之前的疏忽或者懒惰造成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应该就是走好当下的每一步,结合最近的中兴和联想,还是那句话“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1、所有的改革始终没有办法触及中国经济的三大底线,这就是:国有企业不放弃、公有土地制度不触及,以及政府控制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

 2、古今中外,对于一个集权制政府来说,只有两件事是它最关心的:第一,如何建立一套复杂的官僚制度,控制住社会;第二,如何从民间经济中抽取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养活这个官僚体系。

 3、,总会有一批原本成长于民间的商人把准了脉,跳出来要求被政府收编,希望用财产换取政府的保护,并在保护伞下谋取更大的发展。

 4、当国家财政接近崩溃的边缘,民间却还有巨富存在时,这些巨富自然成为国家的目标。要实现财富从私人向政府的转移,必须有一个全盘性的安排。

 5、在历史上,人们往往根据理论和教条得出某些结论,却没有实在地去考察,致使某些政策看上去很美好,可一旦实施,必然变味。至于统治者推出上述政策的实际目的,也往往不是所谓的民生,而是看上了它们盈利的能力。

 6、在大一统帝国下,人民享有无数的好处:迁徙的便利,市场的庞大,和平带来的飞速发展……为了获得这一切,我们必须承担一部分集权之恶,养活一个日益庞大的官僚体系。为了养活这个体系,又必须忍受政府垄断资源的存在。

 7、要建立统一的国家,需要经历两个步骤。第一步,用军队进行武力征服;第二步,,建立统一的制度。但是,,人们很难把握。当军事征服刚结束,由于惯性,大量的军队仍然存在于四方,他们的利益不容忽视,,会造成军队的不稳定;如果继续让军队掌握过多的资源,,最终会产生资源分配上的严重不平衡。于是,依靠军事打下来的帝国,又在军人的纷争或者财政危机中分崩离析。

 8、哪个国家能够建立起更高效的财政系统用于战争,它就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所谓变法,本质是改变经济资源的配置,提高国家财政效率的做法。早期的变法起自鲁国的初税亩。 

 9、土地改革使中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兼并的时代。

 10、齐国和秦国的争霸,也大有商业文明对垒农业文明的势头。

 11、,虽然地方管理的层级越变越多,但管理的思路再也没有变化过。 
      12、。 

      13、在任何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初期,当王朝创建者擦干了剑上的血迹时,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先发展经济还是先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 

 14、稳定和经济发展是有矛盾的:要稳定,就必须强调控制;要控制,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经济的发展。

 15、汉文帝不建设正规的财政体系,还能够保证政府的稳定,靠的不仅是他的执政能力,还有机遇。 
      16、历史上,,一旦控制住了军事支出,的确可以做到小政府。所以,历史上采用黄老之术的时期,往往是不需要太多军事行动的时期。由于和平,方才富足;而富足伴随着和平,于是成就了汉初的盛世。

 17、赞同黄老之术的人更注重经济发展,,两者看问题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18、,就没有人能够控制它的最终走向,而集权制本身的死穴也在慢慢地膨胀,并最终侵蚀着帝国的肌体。
      19、在汉昭帝时期,就发生了一次关于还是国退民进的大讨论。事实证明,一旦国有垄断体系建立,政府对于这种体系的财政依赖度已经太强,要想废除这个体系已经不可能了。

 20、无论皇帝如何小心翼翼,帝国的财政扩张最终都会摧毁健康的民间经济。不管帝国的前期经济表现如何好,它的制度却总是在慢慢地变坏,直到崩溃。无论何人想把时间停下,维持在帝国前期,都是办不到的。 
      21、到底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区别在于,政府是否强制规定某一种货币为法定货币,而禁止其他货币的流通。如此一来,就一定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如果政府规定所有货币都可以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良币最终会驱逐劣币。 

      22、在集权帝国内部,有两条规律在交错中起作用:第一条规律是,一旦政府放松控制、削减财政开支,社会经济会立即出现反弹。第二条规律是效益递减规律。在制度建立初期,、让利往往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是在朝代中后期,使用同样的政策,效果却要打一个折扣。

 23、而现代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两千年前有了折射。

 24、国有企业之所以继续存在,是因为它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权,防止下层的反抗。而当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之时,国有企业的作用就更明显,那时,政府财政将依靠国有企业来渡过难关。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现在的改革,就会发现,它是一种理顺式的改革。一切都是在理顺关系,但在结构上,不会有太大的调整。
      25、从汉代起,,都不是铁板一块,。在双层政府的博弈下,吃亏的永远是民间,。这种问题在集权体制的历次改革中都能看到踪迹。    

 26、不管是谁,在什么时代,在执行全局性的改革过程中,仅仅依靠下达法令是不行的。在如此广大的疆土内,如果缺乏有条不紊的规划,以及巨大的执行力,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必然会引起极大的混乱。

 27、在势均力敌的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往往是财政组织最出色的一方。这个现代军事的基本原理在三国时期就有着很好的反映。

 28、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属于典型的战乱期,而整个三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屯田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历史。

 29、当战争向着长期化发展时,谁第一个反应过来,从掠夺式财政政策走向可持续的生产式财政政策,谁就会成为受益者。 
      30、,,。,形成了巨大的惯性,皇帝束手无策。

 31、,但同时,查明税基在集权时代又是一把双刃剑,政府收税过于容易,就容易收过头。历代帝王也都面临着这个难题:既不能让户籍和土地统计过于混乱,以致于无法征税,导致政府的失败;又不能让统计过于明白,否则征税必然过度,造成民间经济的凋敝。

 32、但实际上,使唐太宗免于落入隋炀帝结局的,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纳谏,而是比隋代低得多的行政效率。 
      33、不仅仅是宋代,在任何时候,只要政府手中掌握着印这些纸片的工具,就必然会制造通货膨胀和财富再分配。

 34、人们常对科举产生巨大的偏见,认为考试制度是一种毁人不倦的制度。但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科举,而在于集权社会里没有第二条可以光宗耀祖的途径。所有的人都扎进了这座独木桥,才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单一化。 
      35、当国门打开后,有两种人总是比其他人更先看到自己的不足:直接与海外接触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及一部分上层官员。这两种人分别代表了民间和政府开始效仿海外模式发展经济。

 36、在和平时代,对历史演化影响最大的是财政和经济。一个朝代建立后,最深层的需求是建立官僚体系来维持社会稳定,并建立财政体系来维持官僚制度,而金融垄断、国有企业、。,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走向。到了战乱时期,对于历史演化影响最大的是军事,而对排兵布阵影响最大的是地理因素。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乱,树立一种稳定的统治哲学是制度维稳的必要条件。要想做好维稳,不能仅仅靠安检和武装,还要把人从思想上格式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