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书籍推荐 >老爸的歌(1谈读书)

老爸的歌(1谈读书)

2021-10-29 01:14:22

孩子,你好:

你的初中时期就这样毕业了,人生又开始了新篇章,趁着这个机会我赶紧说一点我想说的话。

你的青春期已经过了一多半了,看现状我们能和谐的一起度过这个时期,真是个小幸福。长期在学校生活听多了见多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看着就让人焦虑,如果两代人不会调和彼此的矛盾就会埋下半生的隐患,甚至会影响再下一代人的成长。以前有人说“父母毁了我们的前半生,儿女又毁了我们的后半生我”,也有人说“我们毁了父母的后半生又毁了儿女的前半生”,不管哪一种说法,听起来总让人无奈。把精彩的生活过成了一声叹息实在是人生的大遗憾。好在看起来你我还挺好,我有信心能避开你我人生中第一个共同的大坑。

孩子受不了父母的唠叨,父母渴望孩子耐心听讲。为了避免这个矛盾我觉得用这个方法和你交流比较好。我说的你喜欢看自会多看几遍我当然心满意足,你不喜欢看的可以随手扔掉还避免了彼此间尴尬,另外,用这种方式也让我在写出来之前经过思考更有逻辑,最起码显得我说话是过脑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个还可以算我给自己记个工分,不至于只显得油腻猥琐庸俗。

现在的所有规则都是在父系社会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作为父亲有给下一代做好传承的责任,这种传承应该是写进基因里的。在《人与自然》中看过一个从生物学角度讲传承的故事,说的是象群中的成年公象被人杀死,小象就会变得恐惧暴虐,原有的象群社会规则会被打乱,整个象群都生活在没有规则的痛苦之中。那期节目同时举过一个例子,,一个部族所有的成年男子被杀了,孩子们长大后也会有小象一样的表现。

儿子还是由老爹亲自来教育比较好。父亲传承的是血脉和三观,有时候母亲也做这样的事情,但越俎代庖的事情毕竟是缺少天赋的,得到的也不是原汁原味。

 

看看,刚开始还提醒自己不要唠叨,到现在还没切入正题。

一篇文章说不完我所有的话,第一次只是个开始,今天的主题是谈读书。

很多人写过《论读书》,我现在能想起来的是林语堂的和周国平的,培根也写过《论读书》,是《培根论人生》这本书里的一篇,据说培根把这本书稿带在身上,前前后后修改了二十年。这篇文章原来是入选初中课本的,想必你是读过的,他列举了读书的种种功效,还说大脑的每一种缺陷都有一本特效的书可医。

人生很长,不管是世俗的成功还是心灵的超脱,人都不能成龚自珍笔下的病梅,应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懂得生活掌控幸福的人。古人说:“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朱子家训》也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很多人也把“耕读传家”写在门楣之上,世俗的说法还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不管怎么说,书籍记载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是人自我成长必须获取的精神粮食。吃过的饭都忘了,但他促进了我们成长,读过的书很多也记不起来,但他塑造了我们的灵魂。

书分良莠,有的可以启智、有的使人多知、有的使人蒙蔽、有的让人入歧途,所以我要与你分享一点我的经验,让你多走正道少入歧途。我还听人说,一个人要保持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清醒的理性的恰当的判断,至少得阅读一百本著作。我还没有阅读过一百本名著,不过,在我读过的书里面,有些书真是让我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看不清的想不透的知不道的有时候一本书就可以让人茅塞顿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读书,其为惑也。

好书就在世上,只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我还不知道?因为我读书少啊!

每当我站在图书馆前就有一种面对珠峰的感觉,书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这么多思想结晶都结成山了我只能取一瓢饮,怎么开始?怎么继续?面对高山会让人产生渺小感,渺小感会滋生绝望感,绝望感会长出放弃感,放弃感会变成回避感,到最后有的人就会选择书海无边回头不看(呵呵,我又开始炫排比,把无聊的啰嗦当本领了)。

呵呵,说正事吧,你这个年纪,读书从认识你自己开始。(最开始我写的是构建你的底层操作系统)

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认识自己的维度很多,阅读的广度就是增加认识自己的维度,在不同的维度上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一个更立体的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施行更正确的改变。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重要,今天先说读万卷书。

慢慢来,不着急。

要推荐你细读的第一本书是《刻意练习》,我觉得这本书说指清了从普通到卓越的道路。要乐见困难,避开舒适区,你迎接的每一个挑战战胜的每一个困难都是你进步的具体表现。以刻意练习为手段,在中学阶段提高学习成绩,几乎能无往而不胜。

道理分三种,听过的道理、体验过的道理和能执行下去的道理。听过的道理很多,并且人人都是讲道理的高手,人人都有一堆道理,给别人讲的时候口若悬河三日不绝,但往往都是贩卖道理故做多知,书生气太浓。体验过的道理以教训居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人在某件事上有了深刻的教训,往往会把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真知灼见,这句话就有了哲理性,人们说这种话的时候往往轻描淡写不温不火,俗话说“箴言一句话,废话万卷书”,经历过的人用心血凝结的就是箴言了。“刻意练习”这四个字就是箴言,怕读者不懂,就写成一本有理有据的书,我最近看的《灰犀牛》、《黑天鹅》、《巨婴国》皆是此类。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个道理执行下去就可以了。

神话、宗教故事应该好好读一读,这都是些有趣的故事,记载着文明的起源,也展示了人类生物学的本质。不管中国的外国的都拿来读一读,这些故事很好玩而且能玩一生,这些故事经常被专家教授拿来佐证人类的某些特性,是文学的起源也是民族特质的体现。比如人们经常说阿克琉斯之踵、俄狄浦斯清洁、犹大、等等。再比如《皇帝的新装》就是能读一辈子的好文章,故事有趣自不必说,睁着眼睛说瞎话是成人改不了的毛病,明明在说瞎话还说的声情并茂,听瞎话的人有时候会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陷入“大家都所以我”的自瞎状态,成为群盲,我以前粗略的读过《乌合之众》,说的大概就是这种现象。现在去读神话,别去读高古的解读,能记住一个故事就行,慢慢消化,不着急。在你这个年龄读《庄子》和《楚辞》也不错,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比四书五经有趣多了。

四大名著没有一本是我全部看完的,别人谈三国讲水浒的时候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都有点不好意思。为什么我不看四大名著呢?我在最该读故事的年龄读了一点高大上的分析结果中毒了,脑子让高大上的分析烧坏了,而且还很难修复其中的坏点。老师分析的四大名著时津津乐道的是反封建的精神,封建主义的腐朽没落。不止四大名著,我上学的时候很多文章都用这种分析法,我是中了这种分析法的毒,一拿起四大名著满脑子就是反帝反封建,顿时觉得索然,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耐心了。

所以,你高高兴兴轻轻松松的去读故事吧,能记住故事最好,以后有的是时间和机会让你做引申,早早的看那些解读的高论只会摧毁你阅读的乐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在山穷水尽疑无时,就离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远了。

读书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认可,书里说什么就是什么;第二重是质疑,书里说什么不一定是什么;第三重是对话,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心里和作者对话,人和书是一种互动,是一种回应和交流,读完了还对作者这个人有一个评价,对作者的三观也有了解,把隐藏在书后面的作者读出来。现在你还读不出来,不着急,慢慢来,先从读热闹开始。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有一篇文章叫《遥远的绝响》,说的就是这种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读书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是读故事,囫囵看完《西游记》,知道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对精彩之处能复述出来就不错了;第二种是读文字,可以认识很多生字,对熟悉的字可以知道很多用法,可以积累很多词汇;第三种是对其中精彩绝妙之处反复揣摩用心体会,如闻花香如品甘露,其中美妙绝伦妙笔生花之处让人不禁拊髀雀跃;第四种就是所谓的解读引申了,读到第四种若是自己有感而发最好,最讨厌的是拾人牙慧。第一二种好理解,第三种除非对文艺有特别的爱好,第四种其实人人可为,人人都是评论家,只是水平有高下而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镜子又具有隐喻性。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朱光潜在《写作练习》一文中说:“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误解,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一副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一般职业的批评家欢喜拿这话头来自宽自解。我自己在文艺批评中鬼混了一二十年,于今深知在文艺方面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朱光潜的系列书籍,也是希望你暑假期间能读一读的。写作还能提高思辨力还能缓解焦虑,有本书叫《不安的时候坐下来写作》(或者叫《写作禅》),说的就是作者用写作的方法来缓解焦虑的经历。

要了解一个时代,除了道貌岸然的正史之外,还有比正史有趣真实生动的当时人的日记、回忆录、游记、传记和各种笔记,从中可以窥见有声有色的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生,这些书比正史更养人,比如《世说新语》和《浮生六记》。人物传记类的书还是应该多读几本,只是要少读点解放后的人物传记。

各种游记也不错。我上中学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掉下来一本余纯顺的《徒步中国》看的我热血沸腾,当时有两种感觉比较强烈,一种是原来世界那么大路上那么多故事,只要走出去就能吹牛逼;二是这世上还有我不曾想到的生活方式。在游记里最牛逼的恐怕就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了,除了记述风土人情坎坷旅程,还能从中窥见玄奘不屈不挠一心向佛的精神。世界上有很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事情,我们没有条件亲自历,看看别人的也不错。

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一些科普类的书也不错,我以前买过不少《中国国家地理》不知道算不算,还买过一本《粮食危机》,,读过之后不寒而栗。同样让我觉得茅塞顿开的还有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虽然这本书让人诟病,但对我来说还是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子,,让我对国家间关系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社会学知识也应该了解一点,我读过第一本让我震撼的书是《黄河边的中国》,这是一本田野调查类的书,离我的生活近离你的生活远,我读完之后的感觉是这么大的中国,河南的乡村居然和陕西的乡村害一模一样的病。《乡土中国》一定要读一读,虽然从孔子开始就说礼崩乐坏世道浇漓人心不古,毕竟几千年的农业大根还在,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是乡土中国里的人,都是一样的文化粮食养大的孩子。

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去读书吧!你迷茫无助困惑的时候,就去读书吧!世界上没有白读的书,让阅读成为一生习惯吧!

最养心的还是文学,这个话题容我多想几天再说。

我经常在手机上看一些帖子,好的文章也让你看,但我每天都在不停的刷手机,能碰到的好文章却不算多,我还用“得道”每天都听一点内容,用新观念来冲击我的老思想。在你的生活中,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都是不可少的,但系统化学习更加重要。系统化的学习能让你对一个问题有全面深入的认知,碎片化学习能扩大你认知的边界;系统化学习让你能判断是与非,碎片化学习让你换个角度看世界。如果两者只能选其一那肯定是选系统化学习,这就像吃饭,系统化学习是主食,碎片化学习是零食。思想能立起来,还是得靠系统化学习,零食不吃一些,人生也没意思。两种学习形式都需要,如果时间有限,请合理分配精力。

中学课本上关于读书的篇章也不少,比如《为学》告诉你,凡事只要做就能成,没有什么好怕的;比如《论语》说“温故知新”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告诉你思学结合相得益彰;还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你认真学习对人的改变是很明显的;即使插科打诨,好读书有文化的人也能说的妙趣横生雅俗共赏。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现在的流行语是认知提升和知识迭代。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差别是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是智商;好大学的学生和差大学的学生的差别是人生定位、学习氛围、眼界视野,这个以后再说,现在你要做的就是博览群书,做个杂食动物。

今天就先说道这里,后面附一个假期的书单仅供参考。

《刻意练习》(这么些年我就读过两本学习教育方面的好书,一本叫《告诉孩子你真棒》,一本就是这个。)

《培根论人生》,我读过。

《粮食危机》,主要你要你了解一下转基因食物对生命健康的影响。

《货币战争》,,完全是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乡土中国》,理解你身处的中国,同样有名的一本类似的书叫《菊与刀》,其他社会学书也是要读一点,能更好的理解社会这个抽象的概念。

《朱光潜文集》,给青年说了很多中肯的话,能聆听这样的教诲不容易。

《林语堂文集》,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活方式,比起鲁迅的尖酸,这个人比较温和,他写的书比较多,我上学的时候看他的第一本书是《吾国与吾民》

《文化苦旅》,余秋雨开创了一个文化散文时代,最初的基本散文很好,后来的就江郎才尽开始扯淡。

《新概念英语》最迟在高二之前全背诵默写,至于为什么下一次说,没有配套的教辅至有教材,因为我觉得只有教材就够了,教辅只能浪费你的时间,手机上有很多与之相关的APP,自己装上就是教辅。

《傅雷家书》我上高中的时候买过一本,读不懂,只觉得傅雷很啰嗦,现在都忘完了。最近读《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还是能读懂,觉得也好,《朱子家训》读过,曾国藩和梁启超的家书没读过,不过我会找来读一读。曾家对中国的影响和控制知道现在,你要知道他们家族有多牛逼,你眼眶都会掉出来。

《爱的艺术》没读过,有人推荐说好。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我觉得很好,影响我的生活观,是关于怎么生活的书,有精力的话建议把黄帝内经第一篇背下来。

外国小说,也是看推荐说很好,我实在读不了外国小说,主要是记不住人名,不过有心情的时候还是想读一读。

《庄子》,比《论语》有趣多了,《论语》已经让大家玩坏了。


友情链接